第3部分(第2/4 頁)
樣,娛樂新聞也以驚人的速度搶佔著各種媒體的版面和空間,真是有多大的垃圾場就會有多少垃圾!許多娛樂新聞真假難辨,過多無聊而重複的話題已經讓受眾應接不暇,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對於娛樂新聞製造者來講,想要聳人聽聞、吸引眼球的難度不斷加大,曾經的變態手法已經不管用了,於是呼“變性”就成了新的噱頭賣點,例如現在正成為新聞話題的“超級男聲”、“超級女聲”、“超級男女聲”、“我型我秀”、“我哭我鬧”等等歌壇電視選秀大賽。
與“選秀”新聞能同日爭輝的另一則新聞是“六百多位名人、明星電話被惡意曝光”。這兩則娛樂新聞其實正好反映出當下社會人的心理變化曲線。惡意曝光名人電話無疑是變態行為,目的就是“惡意”,於其自身來講則毫無益處,甚至連他自己恐怕都不知道究竟要達到什麼私人目的,只會證明他變態,甚至還要招致道德和法律的雙重懲治。
而“選秀”則正好相反,表面上看這是一場師出有名的鬧劇,但實則是利用人們的急功近利心理來達到其收視和商業的雙重目的。說白了就是鼓勵你變態,而他要的只是經濟效益。縱觀近年來的演藝圈,“選秀”鬧劇花樣百出、名目繁多,但結果卻並未體現其初衷,靠此成名發跡者少之又少。但人們為何屢敗屢戰、屢屢上當,原因就出在這變態心理上。美國的選秀節目“惡意”扶植出了一個“反偶像”的偶像孔慶祥,這“反偶像的偶像”按哲學思維來說是悖論,按心理學來說就是變態。變態能吸引眼球,能與看客事不關己而順勢看笑話的隱性心理相契合,這裡無疑也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就算笨到家的商人也會洞察此商機,何況是掌控視聽、引領時尚的新聞媒體。無論是動機還是表象,“選秀”的種種作為,仔細看來都像一場有預謀且穩操勝券的騙局。試想,“選秀”肯定應該選的是“秀”,但新聞畫面卻多是極盡展現“丟人現眼”,並運用一切藝術手段來張揚誇大。如果你認為他們“秀”的概念就是孔慶祥,那麼他們一準兒不同意你的觀點,因為在他們骨子裡“秀”依舊等同於“優”、“好”,至少是“良”或“及格”。但他們的種種表現及與觀眾的喜好不謀而合的娛樂“審美”取向分明是變態。這究竟是誰之過?究竟誰能給出合情合理的解答?
變態有時並不可怕,但將變態逼成變性,這問題可就大了!在“選秀”節目中,男孩嫵媚陰柔、妖嬈多情,女孩生猛剛烈,除了成功,剩下什麼都可以混不論,這種可怕的趨勢在藝術上可以叫“反串”,但反串真的串成現實,進而滲入基因,並被“選秀”活動認可,後果不堪設想。
總有一天我們將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是誰將變態逼成變性?!2005…6…13
*之年
有些人,似乎凡事總喜歡板起面孔來說。既然要板起面孔,那麼我們就索性談一談*或*與藝術的關係。
記得國產影片《王先生之*焚身》中王先生曾憤憤不平地高呼過這樣一句革命口號:“同樣是*畫,憑什麼你看就是藝術,我看就是*?!”如此樸素的話比任何至理名言都來得深刻,但這話卻不是任何人都喊得出來的。多數人面對這樣的問題均會懷揣著明白卻瞪著大眼裝糊塗,惟恐被人看穿跌了身份。
有關“*”的討論近來頗多,由頭是介紹“*電影”的書籍及相關影碟目前正招搖於市,這給許多傳統的好事者提供了口實。“*”不過是“*”兩個字調了個個兒,但聽起來順耳,看著也不那麼扎眼,擺出來也就放心了,這就叫名正言順。
談及*,多數人都會先露出曖昧的神情,這種生理反應,應該說是自然的、天生的,正常現象,無可厚非。但接下來也總有些人會板起面孔一本正經說“*”或“*”不過是在玩文字遊戲。一點沒錯,用文字遊戲來對抗咬文嚼字也是我們的傳統。凡事直來直去明說,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自討苦吃的傻B越來越少了,多數人都已學會板起面孔。
迴避*談*,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見怪不怪的怪現象,我們不用再偷偷摸摸補腎,卻不敢大大方方養眼,甚至還對所有與養眼有關的事偷樂之餘卻面帶不屑。例如街邊立著的一則某品牌的飲料廣告,畫面上一美女公然掀衣袒露出中間一截而引起了公憤。其實那個人是不是美女,或是不是個女的均無從知曉,因為其餘的上下兩截被裁掉了。假如說畫面上那個人實則是一個度夏的膀爺,恐怕大家也就沒話可說了吧!但問題是沒人站出來明說,這比只露中間一截的分寸拿捏還高明。這也是一種藝術,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司空見慣。例如還說廣告,無論是街頭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