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4 頁)
,經過此前一番磨練,他抗擊打的能力已經很強了,他堅信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他來到了濟寧,上天終於安排他和最忠實的擁畾見面了。
由於楊素父子在朝中的顯赫地位,各地農民軍都把楊玄感起義看作是一個風向標,時時關注,人人關注、事事關注,他的起義過程更是為人所熟知。
王伯當早就聽說過他和楊玄感之間的故事,對他辭官讀書的魄力很是欣賞,並且對於他的上中下三策的智慧和邯鄲脫逃的機敏更是佩服不已,常與左右言道:若我起兵,定聽從蒲山公號令,則長安早為所有。
出身富農人家的王伯當,也曾讀過經史子集,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對於非常貴族出身的李密能做出反隋的舉動,深感不易;又感於他和楊玄感的深厚義氣,甚為嚮往,便對李密產生了知識分子特有的惺惺相惜;常嘆息“蒲山公乃真英雄也”,並想與之結交,又苦於尋不到蹤影。
聽人稟報“李密求見”,王伯當頓時一怔,待問清後,馬上率眾飛奔到大寨門口,隆重迎接蒲山公,十分熱情的款待李密。
相對於此前的冷言冷語,這番李密受到如此重視,也頗有些受寵若驚和感激,自然對王伯當也是推心置腹,把自己對天下大事的判斷和反隋的思路全部托出,一時間滔滔不絕、談笑風生。
口才和聚合力是李密天生的的特有能力,加之他博通古今的學識和天文地理知識,使得山寨的大小頭目個個歎服、如痴如醉,皆嘆“聽李君一席話勝讀白日書”,皆以蒲公相稱以示尊敬。
王伯當更是形影不離,每日給隨在身邊,聽李密的講述天下大事、古今亂世,並且經常秉燭討論到深夜,並常以學生自居,成為李密最堅定的粉絲。
正所謂“何愁前路無知己,天下有人終識君”
作者題外話:
在《隋書》、《唐書》、《資治通鑑》中,雖然王伯當只是幾處提及,但證明確有其人,確是謎一般的人物,令很多讀者和研究者人琢磨不出。
即便是官方因為他起義軍的出身不給立傳,也應該有一些記載,比如包括李子雄、韋福嗣、杜伏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