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本有戒心的王博也知道李密必定不可久居人下,於是送李密出境了。沒有選擇的李密只好繼續漂泊,由於身無錢糧,在路上曾以樹皮草根為食。
無所適從的李密還是安定了下來。
他在淮陽郡(河南淮陽縣)的一個小山村裡定居了,改名劉智遠,做了個教書先生,以此勉強餬口。
取名“智遠”而不是“志遠”,說明李密要表明的不是他多模遠大的志向,而是他多麼高的智力;可見他還在想,因為他還不明白。
居住的農戶只知道來了一個水平不錯的先生,歷史典故層出不窮,天文地理都略知一二;從東都講到長安,從戰國講到東晉,孩子們聽的意趣盎然;經常跑到先生的家裡去聽故事。
村子裡的人也經常向他一些問題,並接濟他一些吃住物品,只是問起西魏、北周到隋朝的事情,劉先生一律微笑推說不知。
而李密和這些天真的孩子、淳樸的農民多日相處中,充分的體驗了農耕生活得恬靜和平淡,這個不起眼的山村沒有京師的繁華和喧囂,沒有顯貴的前呼後擁,更沒有大隋皇帝的君臨天下;只有人,只有真實的人,真實的生活。
他清楚構成大隋統治基礎的既不是什麼文武百官、富商顯貴,也不是自己和楊玄感,而是身邊這些普通的老百姓;而且最能夠表明大隋王朝民生狀況也是他們。
他不禁在想,如果玄感兄起兵成功、統一天下,會不會對百姓施以仁政,讓他們安居樂業?
會的,一定會的;李密不斷的告訴自己,玄感兄待人寬厚、講求仁義,一定會愛民如子;而且,就算他行為有些偏離,自己也一定會給他提醒的。
絕度是這樣的,對此李密很有自信。
可見,人在想不明白的時候,往往會多想、幻想甚至聯想。
由於深得村民的尊敬,幾位農戶請李密先生喝酒,飯菜雖然簡單、酒也難稱名貴,但李密的興致很高,因為這是對他教書工作的肯定,也是對他本人的認可。
是啊,不但楊素這樣的重臣看重他,楊玄感這樣的名將器重他,就連普通的老百姓也尊重他,那就說明自己很有才幹啊,至少說我是一個有用的人,至少我不是一個壞人吧!
受到別人的肯定總是愉快的;所以李密喝的酒很多,喝得多當然醉得也快。
這酒中的滋味恐怕只有李密知道,半是感傷半歡喜。
頻頻舉杯之間,眾人請劉先生留下筆墨;李密推託不過,於是一首《懷古淮陽》,脫口而出:
“金鳳蕩初節,玉露凋晚林。此夕窮途士,空軫鬱陶心。眺聽良多感,慷慨獨沾襟。沾襟何所為?悵然懷古意。秦俗猶未平,漢道將何冀!樊噲市井徒,蕭何刀筆吏。一朝時運合,萬古傳名器。寄言世上雄,虛生真可愧。”
唐詩之盛,世人皆知,觀李密之作,乃知詩至隋朝已初興。
寫完之後,李密掩面痛哭。
眾人大驚,連忙問候。
李密道:。吾非為己,乃念楚公也
楊素曾受楚國公,後玄感世襲其爵,此楚公意為玄感。
次日,酒醒的李密照常為小兒郎說文解字,講述前朝舊事,絲毫也沒有意識到平靜的生活即將改變。 電子書 分享網站
13、心中的樂土
這個世界上的人分為好多種,其中就有好事者和有心人。
就在大多數農戶還弄不清楚公是誰或者還酒醉頭疼時,有心人已經開始行動了。
好事者需要的不是淵博的知識和高超的智慧,他們只需要有投機的敏銳和富有好奇心的勇敢,加上百折不撓的嘗試,就可以做一個稱職的告密者。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這句格言能夠流傳千年,當然不會沒有道理。
一個閒人看到了李密的詩作,又聽那天參加酒席並且喝的不太醉的人講述了當時的情況,憑藉第六感覺意識到李密這是一個看似普通的不尋常人物。
而且這個閒人還是比較有點頭腦的人,正所謂懶人的智慧。
告誰?告誰什麼罪狀?這是他要解決的問題。
他先是想找人弄明白劉智遠先生到底是誰,失敗了。
不過沒關係,反正閒人有的是時間。
他經常到鬧市茶樓酒館去悄悄打聽,劉智遠、楚公是誰?
功夫不負有心人。
他終於聽到了,過客們關於楊玄感身為高官,拜為楚公卻造反的討論;姓劉的原來是在懷念反賊楊玄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