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抵抗,由於吳軍團團包圍,勾踐只得向吳屈辱求和,夫差不聽伍子胥勸阻,同意了勾踐的求和要求。
吳國的爭霸活動在南方地區取得勝利後,便向北方中原地區進逼,公元前485年,夫差聯合魯國,大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率領著數萬精兵,由水路北上,到達黃池(今河南封丘縣南),與晉、魯等諸侯國君會盟。吳王夫差在這次盟會上,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爭得霸主的地位。孫武雖沒有直接參加攻齊取勝、與晉爭霸兩事,但在此前孫武精心訓練軍隊和制定軍事謀略,對夫差建立霸業有不可抹煞的巨大貢獻。
隨著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夫差漸漸自以為是,不納忠言。伍子胥認為:勾踐被迫求和,一定還會想辦法到以後報復,故必須徹底滅掉越國,絕不能姑息奸,留下後患。但夫差聽了奸臣的挑撥,不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諫,反而製造藉口,逼其自盡,甚至命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一隻皮袋裡,扔到江中,不給安葬。孫武深知“飛鳥絕,良弓藏;狐兔盡,走狗烹”的道理,對伍子胥慘死的一幕十分寒心,於是便悄然歸隱,息影深山,根據自己訓練軍隊、指揮作戰的經驗,修訂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事情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踐屈辱求和後,臥薪嚐膽,立志報復,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越國富足,越軍精悍。公元前482 年,越軍乘吳軍主力聚集黃池與中原諸侯盟會、吳國國內兵力空虛之際,發兵襲擊吳國,攻入吳國國都,吳國遭此劫難,便一蹶不振,由盛轉衰,延至公元前473 年,正式被越國滅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孫武所夢想的由吳王統一華夏,也就成為泡影 。
孫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戰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給後人留下了不少珍貴的論兵、論政的篇章,其中尤以流傳下來的《孫子兵法》最著名。這短短的13篇5000字,體現了孫武完整的軍事思想體系。
第一章:始計
第一章:始計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一節:兵者國之大事
第一節:兵者國之大事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筆者字面理解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
孫子論述:軍事是關係到一個國家國計民生的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可以不引起高度重視。
筆者感悟
孫子把軍事視為事關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來高度重視。
千百年來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軍事弱則國弱,軍事強則國強。
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我們曾經領先世界數千年,從來沒有恃強凌弱,從來沒有發動過一次侵略戰爭。但是,近代中華民族的屈辱史告訴我們“弱國無外交”,弱國就要被欺負,弱國就要受屈辱,弱國在世界上是沒有地位的。“強國必強軍”這是帝國主義教會我們的一個“真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空前增強,走上了世界權力的頂峰,向世界各地大肆擴張,成為超級大國,充當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它先後提出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實行“第四點計劃”,與許多國家簽訂了一系列軍事同盟條約,建立海外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