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2/4 頁)
執行。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
所以,將帥如果能精通隨機應變的運用,就是懂得用兵了。
將不通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將帥如果不能精通各種機變的運用,那麼即使瞭解地形,也不能夠得到地利。
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指揮軍隊不知道各種機變的方法,雖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發揮軍隊的作用。
筆者感悟
孫子闡述了帶兵打仗,在不同情況應對方法。
大凡用兵的法則是:將帥接受國君的命令,徵集民眾、組織軍隊,聚集軍需。
所謂“圮地”就是指難於通行的地方。如果部隊難於透過,就更不用說駐軍了,所以指揮軍隊遇到“圮地”時,千萬不要駐紮下來。
所謂“衢地”就是四通八達的地方,這種地方最容易遭到攻擊、最容易被敵人包圍,所以解決好與周邊鄰國的外交關係非常重要。
所謂“絕地”就是沒有退路的地方,行軍打仗遇到“絕地”時,一定要偵查地形,確認沒有危險時,一定要迅速透過,絕不能久留。否則一旦遭到攻擊,就會使軍隊陷入絕境。
所謂“圍地”就是可以設伏的地方,行軍打仗遇到“圍地”時,千萬不要錯過機會,要巧設奇謀,一定要想法設法的把敵軍引入埋伏圈。
所謂“死地”就是沒有任何生存機會的地方,遇到“死地”時,除了殊死戰鬥以外,沒有其他辦法。
所以,善於指揮大軍的將帥,一定要弄明白:那些道路是不能通行的;那些敵軍是不能攻打的;那些城邑是不能攻取的;那些地方是不能爭奪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善於指揮戰爭的將帥,必須掌握隨機應變的靈活運用,不能呆板的制定戰略,不能跟著敵人的屁股後面打轉轉,要做到敵變我變,敵不變我還要引導他變,這才是懂得用兵之道的人。
所謂“九變”就是:九為極數,九變指極其機動靈活之作戰方法。將帥如果不能精通各種機變的運用,那麼即使瞭解地形,也不能搶佔主動權,不能得到地利。
所謂“五利”就是:途可由、不由?軍可擊、不擊?城可攻、不攻?地可爭、不爭?若戰道自得,君命可不受焉。
指揮軍隊不知道各種機變的方法,雖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發揮軍隊的作用。
孫子說:“圮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這些都是針對善於指揮戰爭的將帥所說的,也就是說能夠做到這些要求的將帥,一定是個好將軍。如果引申到企業管理中來,對企業如何投資、如何發展、如何開發產品、如何創新、如何建立企業文化、如何提高競爭力等等這些,都是專家該做的事。如何領導這些專家就成了一大學問了。
隨著企業的不斷地發展和規模的不斷壯大,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必然發生,也必將在一定階段內持續存在。這一方面是由於目前企業整體的發展水平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由於人才的供需狀況決定的。
因此,不管是作為外行的領導來說,還是作為內行的下屬來講,面對這種狀況,端正心態、擺正位置、把正尺度卻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就是要找到外行領導內行的前提,尤其是對於外行的領導來說。不然,沒有了前提,外行領導內行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作為外行的領導來說,要想真正領導好和管理好內行的下屬,透過專家辯論式的*提案來實現外行管理內行才有可能(其他文章有詳細闡述)。但是外行絕對不能代替內行,否則就變成“瞎指揮”了。 。 想看書來
粟裕的建議
粟裕的建議
渡江戰略躍進工作,一切都在按計劃秘密進行。所成立的東南野戰軍全力以赴進行緊張的準備工作。
二三月間,毛主席命令劉鄧、陳謝等部集中打幾個勝仗,以配合粟裕部休整。
粟裕則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率領一兵團開赴黃河以北的濮陽地區休整補充,為渡江南下做最後的準備。
就在這緊鑼密鼓的準備過程中,粟裕在華東野前委擴大會議期間,突然向陳毅提出暫不渡江,而是留在中原,協助劉鄧在打幾個殲滅戰,把1948年的南線作戰重點,從渡江躍進完全轉為“殲敵主力於長江以北”的大膽設想。
這個方案已經摺磨粟裕幾個月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