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2/4 頁)
兩國都在今山東省境)。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可是結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係。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著,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於民,是戰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保證。並要求作戰時允許他一起去,於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
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鬥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鼓,準備進兵。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鼓一響,下令衝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莊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麼這樣指揮。曹劌說:“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鬥,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一鼓作氣,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掩,說明倉皇逃竄。)
“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的故事。
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幹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幹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
孫子說:“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曹劌深通兵法但不教條,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透過戰爭程序中各個環節的變化徵兆,來判斷戰爭變化的趨勢,所以能夠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千百年來為後人傳為佳話。
賈詡論戰
賈詡論戰
建安三年(公元198 年)夏,曹操假天子之命,第二次興兵*南陽軍閥張繡。張繡抵擋不住,便退兵於南陽城內固守。曹操久攻不下,心情焦躁,便親自騎馬圍著南陽城轉悠了三天,終於發現張繡守城的破綻:東南角城牆的磚石,新舊不一,而且鹿角多遭毀壞。曹操心生一什,傳令在城西北堆積柴薪,召集諸將,擺出了集中攻西北方向的架勢。實際上他卻秘密命令軍隊準備攻城器具,從東南角突襲入城。
且說張繡見曹操騎馬繞城觀察三天,又見西北角曹軍堆積許多柴薪、甚為奇怪。謀士賈詡笑道:“曹操看了三天,我也看了他三天。他的意思我早已明白了,我們可以將計就計行事,他必敗無疑。”
張繡驚異地問道:“此話怎講?”
賈詡說道:“我在城牆上見曹操對東南城角磚石的新舊顏色察看得十分仔細,我就明白:他認為此處是薄弱環節,打算從這裡進攻。可他明裡卻在城西北堆積柴草,虛張聲勢,想騙我軍將主九放在西北方向守衛,他就好乘黑夜偷偷爬上東南角突進城內。這是他運用聲東擊西的策略啊。”
張繡驚問:“那我們怎麼辦?”
賈詡笑道:“這個很容易對付。我們可命令精銳士兵,飽食輕裝,匿藏於東南房屋內,讓百姓假扮士兵,擺出盡力防守西北的樣子。到了晚上,讓曹軍在東南角爬城。等他們進入城裡,一聲炮響,伏兵齊起,他們猝不及防,就可以活捉曹操了。”
張繡採納了賈詡的計謀。
早有探子報告曹操,說張繡集中兵力到西北角上吶喊鼓譟,拼力守城,而城東南防衛卻十分空虛。曹操大笑道:“姓張的中了我的計了!”便命令軍隊秘密準備好爬城工具。白天,他只是命令部隊佯攻西北角。到晚上二更時分,卻讓精銳主力爬上城牆,砍開鹿角,只見城中無一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