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並經平津前線指揮部和傅作義的批准。
1月21日,蘇靜和王克俊、崔載之分別代表雙方在協議上簽字。
同一天,傅作義在中南海居仁堂召集高階軍政官員會議,先由參謀長李世傑講述了當前形勢及和談經過,再由王克俊宣讀了協議條文,隨後徵求與會者的意見,絕大多數人表示贊同,只有少數中央系將領不願留下來執行協議,要求回南京。為減少執行協議的阻力與破壞,在徵得解放軍同意後,傅作義允許第四兵團司令李文、第九兵團司令石覺及第13軍、16軍、31軍、94軍團以上軍官於23日乘飛機返回南京。會後,傅作義即將協議正式下達到各部隊執行。
1月22日,《北平日報》等報刊刊登了協議的要點,北平市民得知後,奔走相告,欣喜萬分。
為保證北平的守軍順利開出城外,使傅作義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來部署,中央軍委指示平津前線指揮部,傅部第一個軍的部隊在22日按照原定計劃出城外,其餘各部適當可以推遲。傅作義也作出了精心部署,以嫡系騎兵第4師於22日最早出城,其餘各部從26日起陸續出城,以重建的嫡系第104軍負責維持北平治安,最後出城。
平津前線指揮部成立北平警備司令部,任命第13兵團司令程子華為警備司令兼政委,由第4縱隊擔任北平的警備任務。在第4縱隊入城前,特別進行了為期一週的城市政策紀律教育,由於政策紀律教育細緻深入,使第4縱隊在北平警備過程中贏得了“仁義之師”的盛讚。
1月31日上午十二時三十分,第4縱隊之第10師從西直門進入市區,與傅作義部第104軍交接防務,至此,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戰役也宣告結束。
2月2日,第4縱隊的第10、11師入城,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和北平市人民政府也同時入城辦公。自此,北平――這座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回到了人民懷抱。
孫子說:“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北平的和平解放,確保了千千萬萬人民的生命安全,確保了一座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的完好無損,簡直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善莫大焉!
諸葛亮智取漢中
諸葛亮智取漢中
三國時期,蜀兵挺進漢中,曹操派出徐晃作為先頭部隊前來迎戰。徐晃有個副將叫做王平,對漢中地形地勢非常瞭解。王平極力勸阻徐晃不要帶領大軍渡過漢水紮營,可是徐晃根本不聽勸阻,執意帶軍過江,這還沒有兩軍交戰,曹軍就在路途上耗費了不少的體力。
這邊蜀國的黃忠和趙雲前來迎戰徐晃,黃忠分析到徐晃有勇無謀,並且看到曹軍從早到晚一直讓弓箭手向這邊放箭挑戰,估計到晚上也沒有了戰鬥的力氣,到時候和趙雲來個兩面夾擊,打敗徐晃不成問題。
果然到了晚上,曹軍已經疲憊不堪,沒有力氣繼續挑釁,更何況打仗了。這個時候,蜀國軍營鼓聲大振,黃忠從左邊出擊,趙雲從右邊進攻,徐晃潰不成軍,死傷不計其數,逃亡計程車兵也多數淹死在江中。王平這個時候已經投奔了趙雲,成為蜀國的得力戰將。曹操看到大敗而歸的徐晃,又得知王平已經投奔蜀國的訊息,非常的生氣,決定親自率領軍隊與蜀兵對戰。
這場黃忠、趙雲與曹軍先鋒徐晃的首次交鋒中,蜀軍採用的就是“以逸待勞,安養我方之銳氣,消耗敵方之士氣”的戰術。徐晃從早到晚挑釁的過程,就是曹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消耗體力與士氣的過程,耗到最後,曹兵已經精疲力竭,軍心懈怠,不敢安心駐紮,更不敢上前應戰,而蜀軍則以靜制動、以逸待勞,士氣正盛,全力出擊。徐晃豈有不敗之理?
親自出馬的曹操能否讓戰役有所轉機?諸葛亮的第二個計謀利用了曹操一生多疑、凡事都很悲觀總是想到最壞結果的性格弱點,不費一兵一卒,就讓曹操大軍後退三十里,這連環計的第二步又是如何實施的呢?
曹操親自統率大軍來到了漢水邊上安營紮寨,曹軍蜀軍隔水相望。諸葛亮這個時候看到漢水上流地帶有個土山,可以埋伏一千多士兵,於是計上心來,吩咐趙雲帶著500個士兵,個個都要拿上鑼鼓號角,埋伏在那個土山的後面,半夜或者黃昏的時候聽到這邊放炮的訊號,那邊就鼓號齊鳴,但是不要出兵。
第二天,曹兵前來挑戰,見蜀兵堅守陣地不出兵,只好回營繼續等待。晚上,諸葛亮見敵軍燈火熄滅,就下令放炮報信兒。趙雲聽到後,也吩咐鼓號齊鳴。曹兵以為蜀兵進攻,急忙起床迎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