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部分(第1/4 頁)
際俏蘅商媧�睦�鰲�
作為動力系統的有力補充,晶體引擎同樣必不可少。
雖然晶體引擎的速度比磁光引擎慢了許多,但並不意味著晶體引擎沒了用武之地。
戰艦的前半截則採用了捆綁式技術,將數十艘小弄突擊艦合併在一起,依附在戰艦表面,形成了長達八公里左右的戰艦前區,大致上就是一艘專門搭載突擊艦的母艦。
前後兩段艦體對接後,戰艦總長達十六公里左右,前後兩區即可以對接,也可以分開單獨使用,後半截的主要任務是為突擊隊提供火力掩護,打擊火力範圍內有威脅的敵人,武器與普通的主力艦區別不大。
前半截的主要任務則是輔助突擊隊空降及對地進攻,安裝了大功率力場發生裝置和大功率牽引光束,裝甲也要比後半截厚重許多。
戰艦的設計一拿出來,就遭到了許多人的質疑。
這艘戰艦怎麼看都不是一艘新戰艦,而是主力艦與突擊艦進行一定變形之後的混搭,而且艦體偏細,好像兩艘主力艦艏艉相接拼在一起,怎麼看怎麼不順眼。
設計人員也無辜得很,新戰艦的設計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可是葉飛給設計人員的時間短到不足一個星期,甭說一艘完整的戰艦,就是設計戰艦的一個功能艙,這點時間都不夠用。
設計人員也是被葉飛這位國防部長逼急了,實在是沒辦法,才想出了臨時拼湊主力艦和突擊艦的辦法。
時間有限,只能用這種不是辦法的辦法才能完成任務,任誰也挑不出設計人員的錯處。
好在葉飛也不挑嘴,混搭就混搭,好用比什麼都重要,發現問題以後再慢慢改進就好。
而且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戰艦的主體不用新造,大部分都可以使用組合式戰艦的戰艦模組替代,需要重新設計另外新造的戰艦模組少得可憐!
說到底,不用這樣的辦法,根本就沒法趕在時限之前製造出合適的突擊艦!
轉眼間就是一個多月的時間,重灌突擊隊初步形成戰鬥力,而新型突擊艦也完成了組裝,交給部隊試用。
設計人員幾乎不眠不休地呆在戰艦上,一旦部隊提出改進意見,就立即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幾艘大型工程艦就停在新式突擊艦的附近,數以萬計的工程機械人沒日沒夜地修整需要改造的戰艦模組。
如此又是一個多月。
2228年4月初,新式突擊艦終於完成了全部的改裝工程,正式交給部隊使用。
這艘突擊艦連艦名都沒來得及起,就搭載五千多位突擊隊員和他們的飛行機甲飛離基地星,趕赴遙遠的天鵝座x…1。(未完待續。。)
1549 紛亂的人類
滿載突擊隊員的飛船離開基地星四天之後,才被正式命名為遠征號。
雖然遠征號即有主力艦的戰鬥力,也能搭載數量眾多的突擊隊員,突擊隊員駕駛的飛行機械又能當作輕型戰鬥機使用,綜合效能可謂諸多戰艦之冠,但遠征號並不是單艦成軍,而是與另外兩艘主力艦一道出發。
軍方經過慎重的討論之後,以這支由三艘戰艦組成的小編隊為基礎重組遠征軍。
這是中方第三次組建遠征軍,史稱第三次遠征。
別看第三遠征軍的規模是歷次中最小的,但戰鬥力卻遠遠不是前兩次可比,而且第一次組建遠征軍擊敗了外骨人,第二次組建遠征軍擊敗了亞特蘭蒂斯人,許多人都期待重新組建的遠征軍能夠再續輝煌。
然而這一次的敵人也是前所未有的強大,葉飛等軍方高層並不認為遠征軍能在短期內有什麼作為。
畢竟光族與寄地蟲之間的戰爭已經延續了不知道多少年,一直以來不過是維持住戰線不退,人類的實力短時間內不會有本質的提升,根本不可能擁有左右戰局的能力。
遠征號離開基地星後,花了五天半的時間飛抵亞特蘭蒂斯星域,又花了十天的時間橫越整個亞人星域,再向獵戶臂的近核球遠端航行三天,才正式離開了時間加速區。
其實遠征號完全可以透過傳送門直接抵達亞人星域,如此一來可以節約一千多光年的航程,不過葉飛原本就不情不願,拖時間還來不及,又怎麼會主動使用傳送門縮短距離?
葉飛恨不得命令遠征軍降低速度,以亞光速慢慢地飛過去!
為了這事兒。葉飛還找了個試驗磁光引擎長距離飛行穩定性實驗的名頭,用來糊弄老瓦和可能存在的監視。
老瓦知道之後的回答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