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第3/4 頁)
一個版本比一個版本邪乎,聽了這些傳言之後,唯一的作用就是越聽越糊塗,越聽離真相越遠。
也有敏銳的市民發現每一外被圈起來的地點,都是井蓋的位置,可是這一點點發現在滾雪球般越來越龐大的流言中連著浪花也翻不起,飛快地淹沒不見。
那些帳篷可不是隨便豎著玩的,每個帳篷配備三位全副武裝的戰士,他們先是將井蓋挪開一條縫,接著將不過指甲大小的蜘蛛型偵察機器人放進井中。
全軍上下裝備的偵察裝置可謂五花八門,但分門歸類,無非是仿生和飛行兩大類。
其中飛行類主要是無人機,又分為空軍型的無人機和天軍型的無人機——通常天軍型稱之為無人飛行器,因為速度有限,飛行距離也不夠遠,在動輒以光秒為距離單位的天軍之中,無人機實在有那麼點雞肋的味道,還比不上光學偵察系統,而而無論艦隊還是突擊隊都很少有人用。
仿生類則大致分為海軍型和陸軍型,海軍用的是仿生魚,陸軍用的複雜些,不過大多是以昆蟲為原型,細分下來,也可以分成爬行和飛行兩個系列。
飛行類的偵察機械人機動力強,因此體積都比較小;而爬行類的機械人則相對大一些,因為體積與爬行的速度成正比,做得太小,老半天爬不到地方還偵察個屁?
另外,下水道中潮溼的複雜環境也是選擇的重要因素,飛行機械人一旦沾水就會喪失功能,而蜘蛛機械人不僅可以鑽進水流之中,還能用六隻機械腿緊緊地摳住水底,不會被水流沖走。
數百上千的偵察機械人放入排水系統之中,立即將整個區域的排水系統監視起來,雖然機械人的擴散還需要時間,但揪出外骨人是儘早的事。
釋放完機械人之後,戰士們並沒有離開,而是一直透過窺鏡監視下水井,不僅如此,還用大功率的鐳射武器對準井下。
他們得到的命令是一旦發現井下有人出現,立即予以毀滅性打擊——因為鐳射武器不是常規裝備,海洲能夠調集的鐳射武器根本不夠用,甚至不得不把切割鋼板用的行動式鐳射器也拉來湊數。
軍方一度考慮過使用火箭筒,但是一旦在市區發生爆炸,市民非當成恐怖襲擊不可,想不恐慌也不成,因此最後否決了這個建議。
可是總不能放著那麼多下水井不管,於是軍方直接把問題捅到了國防部,一直關注著事態進展的聶老將軍大筆一揮,臨時從天軍的後勤儲備中抽調了一批步槍和兩個基數的穿甲彈。
然而即便如此,還是差了一多半兒,下水井還是太多了。
最後不知道誰建議說用混凝土把下水井堵上,這個建議遭到所有人反對的同時,也提醒了與會的大人物們,軍方馬上調來了兩個裝甲師,坦克和履帶式裝甲車直接把履帶往井蓋上一壓……哪怕裝甲車也有十幾噸重,甭說外骨人,天頂星人也甭想鑽出來。
壓住的下水井用不著再搭帳篷,反正也看不出到底是想幹什麼。
武警和警方雖然也有裝甲車,但根本不裝備履帶式車輛,都是輪式的,壓在井蓋上沒問題,可是井蓋若是被外骨人腐蝕,哪怕防穿刺的輪胎也封不住井口。
不過不要緊,辦法是人想出來的。
海洲北郊恰好有一座生產坦克複合裝甲板的兵工廠,一大批裝甲板從廠里拉出來,沿途見著井就卸,之後裝甲車在裝甲板上壓住就成了。
不過軍警雙方所有的重型車輛全數上陣,也只能解決一半兒的問題,還有另一半兒沒著落呢。
可惜現在的民用車都是懸浮車,整車重量輕得可以,至少四五輛摞在一起才有十噸的重量,要不然直接在街上拉來兩臺,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裝甲車自重高,使用懸浮技術不合算,而且軍用車輛高度越低,越不容易被敵方火力命中。)
好在大夥順著同樣的思路,在裝甲板上壓上了各種負重,比如靠近建築工地的,就先借點水泥預製板壓上;離商場近的,借來上百箱飲料方方正正的堆上。
不知道是哪個從花鳥魚蟲市場上借到幾個一人多高的大魚缸,壓在裝甲板上灌滿水,起碼有五噸重。
最離譜的是有一個井蓋上居然壓上了十幾頭腦滿腸肥,捆得結結實實的大肥豬,豬叫聲此起彼伏,路人無不為之側目,不曉得這是什麼意思。
葉飛離開警察局的時候,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副紛亂的景象,他根本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才好,這樣做,確實把外骨人的事捂住了,可是動用的人力物力這麼多,影響的市民那麼多,這事兒是不是搞得太大了一點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