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1/4 頁)
歡佟�
有些朋友就是這樣,即便不常見面,但相見後卻沒有陌生感。王石和李星是這樣,和馮侖也是這樣。
馮侖是王石的好朋友,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他的那句“學習萬科好榜樣”被媒體廣為引用。在行業的聚會上,見到王石的同時就有可能見到馮侖,見到馮侖的同時就有可能見到王石。王石說,他和馮侖還有河南建業的胡葆森,是地產界的“三劍客”,王石說這話的時候,表情裡沒有任何要謙虛的意思。
《王石這個人》:朋友(3)
馮侖與王石的見面很有戲劇色彩。1993年,萬科已經很有名氣,經歷了1988年的股份制改造,萬科在當時為數不多的上市公司裡面,是一匹年輕的駿馬。馮侖帶著自己的三個合夥人,其中有今天在商場同樣名聲顯赫的潘石屹,一起拜訪了王石,說是要取經。王石說那段時間正是他最忙的時候,於是安排了1個小時和來自海南的這四個年輕合夥人見面。
僅有的1小時,馮侖滔滔不絕地說了50分鐘,按照王石的回憶,馮侖的講話大致如下:第一,“秀才造船三年不成”,我們一幫秀才到了海南創業,成功了,賺了2000萬,這個數字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是小數字;第二,我們賺錢是證明我們的能力,但是我們並不愛錢,所以我們四個人不分家,各25%,分錢不分家;第三,我們現在碰到了歷史上很好的機會,我們要像酵母菌一樣在全國膨脹起來;第四,和萬科合作,因為萬科有知名度,咱們如果聯合起來,將會很有意義。
馮侖是學者出身,原本是研究所的研究員,搞體制改革的研究,對社會學、政治學都很精通,後來和潘石屹等人一起下海經商。馮侖早年在牟其中身邊工作,王石對馮侖的第一印象是“身上有牟其中的影子”,就是有創意,有膽識,天馬行空。
待馮侖洋洋灑灑把話說完,王石看了看錶說:“不好意思,只有10分鐘了。那,我說兩句?”——輪到王石洋洋灑灑了,王石用10分鐘說了幾點:第一,賺錢而不愛錢是聖人,我相信你馮侖是聖人,但是你不能要求萬科的人都是聖人。一般來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能要求是聖人,只能要求是君子。從君子的角度,財產不分人與人之間就有問題,必須要先進行產權界定,張三是張三,李四是李四。明明大家都想要錢,完了還要說大家不愛錢,不要說君子成不了,還是小人。什麼是小人?不愛錢卻偷錢,這是小人。所以一定要產權界定清楚,不要你我不分,這是我對你的第一個建議;第二,要像酵母經營一樣發酵開來的話,其實很難和萬科合作。萬科正在搞減法,和萬科合作先要弄清楚你是做什麼的,萬科只往房地產的專業化方向發展;第三,做企業就是一步一個腳印,沒有什麼捷徑,必須一步一個腳印,沒有什麼酵母式的經營。
這是王石和馮侖的第一次見面,很有意思。王石本來準備擺一下矜持,但在馮侖的滔滔刺激下,居然也在10分鐘內把自己的想法傾瀉而出。這樣的場面很像夫子們坐而論道,語言是彼此交鋒的最有效工具。事實上,馮侖和王石都屬於善於表達自己的人,兩人相遇,必然精彩。
王石今天回憶起當年的這一段,頗有意猶未盡的感覺,這些讓他很提神的瞬間即便只是在回憶中依然有閃光的地方,所以他有些逗趣地說:“唉,10來年前,還是不夠圓滑,一下就把人家給擋回去了。”他覺得自己有什麼說什麼的性格實在不是什麼好事,可實在沒辦法,他改不了,也沒打算改。
第一次見面後,馮侖就沒了音信,和王石也沒再聯絡了。王石覺得是自己生硬的話把馮侖一眾人給得罪了。然後兩人互相都有些淡忘了,畢竟商旅生涯忙碌而煩瑣,人的記憶卻總是有限。
3年後的一天,王石的電話響了:“王石嗎?我是馮侖。”王石很吃驚:“馮侖啊,你在哪裡?”馮侖說:“我在北京。”馮侖接著說:“你在哪裡?公司有些事情想請教你,我過來拜訪一下你吧。”王石想都沒想:“我飛過來!”——王石的熱情被調動起來,他把自己的熱情歸結為是虛榮心的關係。事隔多年,馮侖再次找上門,王石覺得自己很受重視,而且幾年的時間證明當年對馮侖說的話發生了作用,如此大幸,怎能讓王石不高興?他一激動,爽快地主動上北京找馮侖了。
馮侖安排在京城大廈見了面。王石進門,見只有馮侖一個人,很詫異:“其他人呢?”馮侖說:“就我一個人,我要和你談幾個事。”王石坐下了,本來以為又和上次一樣,是馮侖帶著幾個合夥人一起取經,沒想到是馮侖一個人,王石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