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目前中國海軍在世界的地位究竟如何?國際軍事界一般認為,中國海軍雖在艦艇數上僅次於美、俄海軍,位居世界第三,但在質量上比英國和法國海軍都落後,由於沒有航空母艦和巡洋艦等大型艦隻,加上防空與反潛能力薄弱,海上補給和空中加油問題很大。
美國前任國防部軍事戰術專家洛克非斯認為,中國海軍目前在亞洲地區具有相當實力,中國潛艇封鎖戰理念運用十分純熟,但是遠征陸戰作戰思路還比較保守。雖然中國海軍的潛艇部隊戰鬥力顯著,但目前其水面艦隊的地區外戰鬥能力尚顯不足,除了4艘從俄羅斯引進的現代級導彈驅逐艦以及剛剛成型的2艘蘭州級驅逐艦外,沒有能在己方陸基空中力量防區外為自己的兩棲部隊提供支援的水面戰艦。中國海軍缺乏足夠多的區域防空戰艦以幫助艦隊抵禦敵方飛機或反艦導彈的攻擊。
英國海軍分析家杜寧則認為:“中國海軍現有三個艦隊,目前的計劃就是希望在臺灣海峽和有爭議的南沙群島獲得真正有效的作戰能力。但要獲得這種能力,中國海軍需要有效的海上制空能力,否則難以在戰時為艦隊提供可靠的保護。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中國是否要建造航母——真正‘藍水’海軍的核心和象徵。”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發達社會主義”海軍之夢(1)
勃列日涅夫時代的大海軍建設
》文 張 威
“目前在制定我們對外政策的時候,也許地球上沒有哪一個角落是不以某種方式需要加以考慮的。”
——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在蘇共二十五大的政治報告
勃列日涅夫執政長達18年(1964年…1982年),
這個時間長度僅次於斯大林(30年)。對於冷
戰時期的蘇聯來說,勃列日涅夫顯然更有資格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一個時代——一個基礎並不牢靠、但卻外表無比輝煌的時代。在這位派頭十足的蘇共中央總書記領導下,蘇聯綜合國力達到頂峰,並以空前之規模捲入國際事務,軍事力量甚有超越美國之勢。
以俄國人的傳統,強大的國力最優先支援的永遠是軍事力量。蘇聯海軍在這一時期的迅猛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不管在當時還是現在來看,該事件都絕非僅僅是個軍事問題,其重大的戰略影響和歷史借鑑意義都已超越了“紅色帝國”走向顛峰的表徵。
在遠洋遏止“帝國主義入侵”
1962年由前蘇軍總參謀長索科洛夫斯基元帥主編的《軍事戰略》一書是蘇聯軍事史上一部相當重要的著作。該書在以“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為基本立論的基礎上,認為“在現時代,要爭取和平,首先就必須在發展生產力和不斷加強物質技術基礎的條件下,始終不渝地增強蘇聯和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軍事力量。解決這一極為重要的歷史性任務之所以必要,是因為只要存在著帝國主義,就存在著戰爭的經濟基礎,而且代表壟斷資本利益的反動勢力今後還會進行軍事冒險和侵略。因此,我們的戰略必須估計到,雖然維護和平的力量已經形成並在不斷壯大,但是帝國主義者挑起新的掠奪戰爭的危險性,侵犯社會主義國家首先是侵犯蘇聯的危險性仍然存在。”
在這一點上,前蘇聯海軍司令員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也有過十分精闢的論述。作為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遠洋核海軍締造者的戈氏認為,“海軍作為國家的政治工具能在短時期內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到所選定的海洋地區,以自身的存在威脅帝國主義敵人。”而自身力量的存在則應當以“建立和發展裝備有核武器的遠洋艦隊作為我國海軍新目標”,“把這支艦隊變成能夠在世界所有海洋裡有效對抗敵人的強大海軍,保障蘇聯的國家利益,擊退來自海洋方向的敵人襲擊的實際力量,才能確保蘇聯政治目標實現和對海洋區域世界性事件程序施加影響。”
解決彼得大帝的“遺留問題”
1971年,在蘇共二十四大的政治報告中,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六點和平綱領,並將“緩和”擺在“鞏固和加強蘇聯和平共處外交政策的首位。”但這種“緩和”並不意味著兩種社會制度間鬥爭的終結,而是服務於“保證世界的歷史性轉變。”這種社會政治、經濟的革命性轉變將導致“最終走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使“共產主義在世界範圍內完全和徹底地勝利。”在“世界革命”旗幟的掩蓋下,蘇聯憑藉經濟實力,尤其是軍事實力的急劇膨脹,採取全球擴張戰略,到處插手國際事務。此時的蘇聯遠洋海軍開始肩負“在海外協助傳播共產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