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到一百三十五斤以上,交售到公社肉食站。
當然要是養多了也是不准許隨便買賣的,只能賣給國家。
不過雖然家家都養雞養豬,但是卻家家都困難,因為沈飛揚想起來了,從沈雲芳懂事起,蓋家屯生產隊到年底分的錢都很少,勤快點的人家,一家子一年下來能分到一百三四十塊就不錯了,要是懶的,一家人一年三五十塊也是有的,而這些錢,要從年頭花到年尾,油鹽醬醋衣服鞋襪啥的啥啥都要錢,這些錢能將將巴巴夠一年花用就不錯了。
至於想要多掙點錢,那就只能靠著家裡養的老母雞和大肥豬了。基本上每家都是把攢著的雞蛋拿到供銷社直接賣給國家,或者在供銷社直接換東西用。
這個年代雞蛋是硬通貨。拿著雞蛋就可以直接當錢花。
那有人就會想,既然這樣,那在家多養幾隻雞不就完了嗎,再不行等年底把肥豬賣了不就有錢了嗎。但是吧,這個年代人都吃不飽,養雞養豬都不是容易事。
要想雞下蛋、勤下蛋也是要喂糧食的,要不光吃菜葉子,雞也受不了啊。養豬那就更是了,它比人吃的都多,一般人家哪有那麼多糧食喂啊,所以一年下來豬也是瘦巴巴的,國家的收購價格也低,所以算起來養豬並不能賺多少錢。
但是這對於上輩子搞過養殖的沈飛揚來說,這些都不是事,她有些眼光發綠的看著腳邊幾隻老母雞,感覺好像生活有了盼頭。
為了自己以後的幸福生活,這幾隻雞是一定要養好的。沈飛揚振作精神,拿起門後面的大掃帚就開始劃拉院子。
沈家分前院後院,前院主要就是養雞,後院是自留地,種點平時吃的菜什麼的。
前院大約有個四五十平,左面堆了點柴火,都是些樹枝子,沈飛揚知道,這是沈雲芳平時去山上放羊的時候順手撿回來的,留著平時做飯燒火用,院門外還有一個大的柴火垛子,家家都這麼放,堆得老高,留著冬天燒火用的。右邊是半人高的雞窩,旁邊還用樹枝子紮了個小院,這是平時四隻老母雞活動的地方,不知道為什麼,現在那幾只雞卻能在院子裡散步。院牆是石頭牆,這是當年沈雲芳的老爹還在的時候,和沈家兄弟幾個一起上山弄的石頭,所以沈家幾兄弟的圍牆都是石頭牆。
沈飛揚對這個一米多高的圍牆還是很滿意的,第一就是安全,以後就她一個女孩子在這住了,有這麼個結實高大的圍牆在,從心裡上就有一種安全感。再有就是可以隔絕一些人的視線,以後自己在家裡搞點什麼東西,也不能讓人一眼就看透不是。
現在石頭牆的一週,都被種上了窩瓜秧子,這個月份了,葉子都已經脫落,就剩下幾顆綠皮大窩瓜窩在地上。
她把院裡的雞糞掃到一起,然後在門後又找了個破簸箕,把雞糞都搓到裡面,然後端著就去了後院。
沈雲芳家算是真真正正的坐落在山腳下,整個村子,她家在村裡的最北頭,緊靠著大山,順著她家後院的小路,走不到十分鐘就能進山。
當然她家門前也有條通往山裡的路,只是從那條路上去,先到的是一個小山坡,那裡是她經常去放羊的地方。
因為在後面就是山了,沒有人家了,所以沈雲芳家的後院比一般人家都大。
後院整個就是一大片菜地,順著房子的方向,縱橫有兩條小土路。
沈飛揚端著手裡的簸箕,順著一條小土路往後院裡面走去。
現在是十月中下旬了,地裡已經罷園了,就幾個留種的蔬菜還在枝頭掛著。
沈飛揚徑直往裡走,盡頭就是茅房,和農村所有茅房一樣,三面板子一面簾子,四面透風。
她把簸箕裡的雞糞都到了茅房旁邊的一個糞坑裡,這裡是漚肥用的。沈雲芳家沒有豬圈,因為她家人口單薄,沒有勞動力養豬。
第五章 大爺
沈雲芳一手掐著腰,一手拿著簸箕,仰頭看著自己家後面的這座大山。
這應該是長白山脈的一處分支,當地人叫這座大山為帽蓋山,因為從遠處看這座山就像有個帽子扣在那一樣,由此得名。
因為季節的關係,現在看來山已經不是鬱鬱蔥蔥的綠色了,很多樹的葉子已經變黃脫落,在沈飛揚眼裡是一樣的美。
只有在旅遊的時候才爬過山的沈飛揚對大山有著一定程度的嚮往,那種看到大山後心裡開闊的那種感覺是無法表達的。
靜靜的站了一會兒,沈飛揚這才想起那幾只還餓的咕咕叫的老母雞呢,趕緊的回身往前院走,順便在地裡種著的大白菜上批了最外面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