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遏制既得利益集團的擴張。不是民主會讓中國亂,而是違反規律壓制民眾的應有權利會讓中國亂。
3。民主的幾個必備條件
民主毫無疑問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否則,中國不會在農村嘗試“基層民主”,在高層嘗試“黨內民主”。但民主這個問題急不得,無論什麼主義,什麼思想,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變為現實,它需要時間。如《民主的細節》作者劉瑜女士的一篇文章所說:給理想一點時間。
當然,對未來不是消極地等待,而是應該有些準備。民主社會需要幾個必備的條件。
第一個條件:保護私有財產。
如果說憲政萌芽於13世紀初的《大憲章》,那麼現代民主政體則奠基於1689年洛克對光榮革命的哲學詮釋。在《政府論》中,洛克寫道:“除非獲得本人的同意,最高權力不能剝奪任何人的任何財產。”
用更通俗的話就是,儘管我的房子很破,但“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沒有這樣的保護,你的房子隨時有被拆遷的危險。洛克認為沒有財產權,人和動物就沒有區別。
孟子說,有恆產者有恆心。照我看來,有恆產者,就是有財產權的個人;有恆心,則是在相當程度上獲得了免於恐懼的自由。有恆心的個體組成的社會,才有可能避免把政治搞成整人之權術,把法律弄成治人之謀略,經濟才不會成為“血酬定律”支配下的一場遊戲一場夢。
孟子之言,很多人知道的是這半句,其實,後面還有半句:無恆產,有恆心者,唯士能也。也就是說,那些沒有恆產計程車人,即古代的知識分子,照樣有著家國天下的情懷。
這,又涉及民主的第二個條件:知識分子的獨立與擔當。
美國人說,先有哈佛,後有美國。我想,這不僅僅是指在美國立國之前就有了哈佛,而且還指一個獨立的知識分子階層,成為了美國的民主政體的一塊基石。
前言 中國為什麼不行(5)
托克維爾說:“在民主社會,每個公民都習慣於為己有關的一件小事而煞費苦心。但是,他們一擴大視野,往遠看,就能看到整個社會龐大的形象或全人類的更為高大的形象。”
一個獨立的知識分子階層的存在,會像磁場一樣,把民眾的眼光吸引到超越現實的遠方。
而一個自治的大學,一個不受權力制約和金錢腐蝕的大學,是維持一個獨立的知識分子階層存在的重要手段。
很難想象,一種連大學都墮落的社會,可以取得多麼崇高的進步;也很難想象,一個從一年級開始就需要孩子對權威言聽計從的教育方式,能產生出民主的基因。
思前想後,當下的教育,是最大的誤國。
民主的第三個條件是:言論自由。l米l花l書l庫l ;http://www。7mihua。com
民主社會的一個特色,就是包容各種聲音和思想,哪怕是所謂的異端邪說。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表達,才會出現平衡的狀態。
有人總是擔心,放開言論會謠言四起,引發動盪。其實大錯特錯。言論不自由,才會到處充滿猜疑。謠言止於公開。把所有人、所有事公開於陽光之下,公眾自會有一個判斷。即便現在不能,也要培養這種能力,而不是靠遮掩來取得暫時的你好我好大家好。
言論自由,當然有尺度。在德國,什麼都可以說,唯獨不可以為納粹翻案;而在美國,你舉著旗子到處喊納粹的口號也沒人管你。相同點在於,民主國家對官員都是言論自由的。做了官,就等於把自己放在聚光燈下讓人品鑑。另外,作為公眾人員,也需要在享受公眾人物的各項好處的同時,接受公眾的監督。
民主的第四個條件是:司法獨立。
每個人的財產權能得到真正的保護,就一定需要司法獨立;而民主所產生的爭端,最後的裁決者一定不是政府,而是獨立的法院。
司法獨立,不但使政府成為有限政府,更為重要的是,獨立於民意的司法,才能克服民意急功近利的短視。
民意容易受可見的現實利益的支配,往往忽略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守的遊戲規則。如果民主成了“得民心者得天下”,這種民主一定充滿了陰謀和暴虐。
民主,不是多數人說了算,相反,民主要避免的恰恰是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政。因此,如果沒有強力、公正、獨立的司法系統,民主真的可能帶來災難。
大鳴大放、大串聯、大字報,絕不是民主,民主一定是有規則的,需要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