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
比如,你對錢財有慾望,人家用錢財一引誘,你就會投降;你對權力有慾望,人家用高官一引誘,你又動搖了。怎麼還剛強得起來?
哦,剛強,就是不屈從慾望……
是呀。大概申棖的為人比較爭強好勝,處處喜歡鬥氣,想要勝過別人,同學們誤以為這就是剛強,孔子卻認為,這只是他個人慾望的表現,算不得剛強……
不過我覺得,孔子喜歡讀書人,讀書人都不剛強。
孔子可不喜歡文弱的人,他喜歡又有學問、性格又剛強的人。
。。
公冶長第五 5。11
子Zǐ貢ɡònɡ曰yuē:“我wǒ不bú欲yù人rén之zhī加jiā諸zhū我wǒ也yě,吾wú亦yì欲yù無wú加jiā諸zhū人rén。”子zǐ曰yuē:“賜Cì
也yě,非fēi爾ěr所suǒ及jí也yě!”
子貢有很好的學習習慣,平日有什麼心得,都會主動跑到老師那裡彙報,聽聽老師的意見。這一回,他來彙報近日思考的一個結論:“我不願人家強加於我的事,我也不想強加於人。”
他是想問孔子,自己這想法對不對?
是的。孔子說:“賜啊,這不是你做得到的啊。”
就是說,子貢說的道理對,但他做不到?
是啊。子貢講的道理,很接近“仁”的境界,但孔子總認為,子貢在“仁”的方面還有待提高——也許孔子看出他是個實幹家,擅長搞外交、做生意,又能言善辯,這就難以做到完全的“仁”。
如果是顏回來問這個問題,孔子說不定就讚許了,是嗎?
有這個可能吧。
公冶長第五 5。12
子Zǐ貢ɡònɡ曰yuē:“夫fū子zǐ之zhī文wén章zhānɡ,可kě得dé而ér聞wén也yě;夫fū子zǐ之zhī言yán性xìnɡ與yǔ天tiān道dào,不bù可kě得dé而ér聞wén也yě。”
也許當時社會上有一些流行學說,談人性啦,談天道啦……比較玄。於是有人向子貢打聽:孔子對這些問題怎麼看?
子貢應該是很瞭解老師的,他怎麼說呢?
子貢說:“老師關於禮樂之類的學問,可以經常聽到;老師關於人性與天道的言論,卻是很難聽得到。”文章:指禮樂之類的學問。
為什麼孔子不講?是他密不示人,還是不懂?
孔子是個很現實的人,他一般不去談很玄的理論,顯得很高深的樣子,而總是把一些做人的道理,放在日常的行為規範中去講——當然,他也不希望學生們成為一些不重實際、只是誇誇其談的理論家。
所以他才經常談一些孝悌啊、朋友相處之道啊,很實際的。
。。
公冶長第五 5。13
子Zǐ路lù有yǒu聞wén,未wèi之zhī能nénɡ行xínɡ,唯wéi恐kǒnɡ有yòu○又聞wén。
相比子貢經常跑到老師那裡交流思想,子路卻是有點怕見老師。
為什麼?
你看這裡的記載——子路在孔子那裡聽到一個道理,還不能實踐,唯恐又聽到新的道理。
編這部《論語》時,子路死了吧?
死了呀,問這幹嘛?
我想,子路要是活著,一定不讓寫上這句話。你想,他歲數這麼大,腦子卻一點也不靈,寫上去真是很丟臉呢。
我們從另一角度理解:這是在談“聞”和“行”的道理——有些學生,聽歸聽,從不考慮做得到做不到;子路卻不是,他對聽到的道理很認真,脾氣也很倔,聽到一件就要做到一件,做不到這一件,就堅決不做第二件——這樣理解可以嗎?
可以是可以,但我總覺得子路不及顏回他們聰明。
聰明不一定是好事,我倒情願你像子路那樣,老老實實,做一件事是一件事。
公冶長第五 5。14
子Zǐ貢ɡònɡ問wèn曰yuē:“孔Kǒnɡ文wén子zǐ何hé以yǐ謂wèi之zhī‘文wén’也yě?”子zǐ曰yuē:“敏mǐn而ér好hào學xué,不bù恥chǐ下xià問wèn,是shì以yǐ謂wèi之zhī‘文wén’也yě。”
●[小知識·諡法]古代帝王及貴族死後,按照其生前事蹟評定的稱號。一般帝王的諡號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