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在華爾街,這樣的聲音不絕於耳。當時,分析師想問蔡崇信的只有一個問題——“錢”:阿里巴巴如何賺錢?如果不能賺錢,這個網站還有什麼用?非常著急的蔡趕緊緻電馬雲。聽筒裡,他的老闆回了一句“So What(那又怎樣)?”
關明生就是在這樣的時刻加盟阿里巴巴的。
這個喜歡引經據典、言辭風趣、曾在美國通用電氣工作了15年的香港人,是阿里巴巴透過獵頭公司尋覓到的——事後將證明:那簡直是馬雲花的最值得的一筆獵頭費。
多年以後,有人在回顧起阿里巴巴的發展史之際,給出的結論是:關明生這位阿里巴巴早期的“鐵血宰相”,是鼎力幫助馬雲度過網際網路“冰河季”的重要人物之一;他還將馬雲想到了但做不到的團隊文化、價值觀發揮到極致,並將自己在跨國公司摸索、積累若干年的管理思想精華融合進來,打造出一種獨特而又魅力十足的“阿里文化”。
阿里巴巴的一位離職高管,也向我證實了這一說法。他跟馬雲合作近兩年,在他看來,馬雲視野寬廣、天馬行空,但卻並非一位優秀的管理者,所以,有關明生這樣的人輔佐,簡直是天作之合。
加盟之前,關明生跟馬雲最深入的一次交流,是在北京的一家日本餐館,時間是2000年10月。當時還有另外兩個阿里巴巴的高管在場。
在將近4個小時的時間裡,四個人相談甚歡,主題聽起來卻比較乏味——講阿里巴巴的目標、使命、價值觀。但他們甘之如飴,面對桌上80元的飯菜,沒人動過筷子。最後,馬雲決定讓關明生坐自己的位置——“總裁跟COO都是營運長”,關明生事後回顧說。
2001年1月6日,關明生從香港飛往杭州;8日,他正式走進了阿里巴巴;13日,馬雲、金建杭、彭蕾等早期創始人,在關明生的辦公室裡開了整整一天的會。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阿里媽媽”關明生(2)
說是開會,其實差不多仍是關明生主講,內容與上次一樣,他在玻璃白板上寫下了“目標、使命、價值觀”。這個“很重要,很重要”,關明生一再強調。
就在那次會上,一向口若懸河的馬雲,也被關明生問“倒”了。
“我們講了這麼久的目標、使命、價值觀,有沒有寫下來?”
馬雲一下沉默了,一連5分鐘的沉默。然後,若有所思的馬雲回答:“你講得很對,我們沒有寫下來,從來沒有把我們的目標、使命、價值觀寫下來,就是都在腦袋裡,沒有寫下來。”
不能不說,這是阿里巴巴創立近兩年之際,第一次認真對待“目標、使命、價值觀”。在過去的23個月裡,維繫阿里巴巴的僅僅是馬雲拍腦袋想出來的三個願景,一群平均年齡不超過25歲的年輕人,迅速被聚攏起來,投入到一場轟轟烈烈的網際網路創業大潮中去。實際上,許多年輕人是“盲目的追隨者”,但這種盲從性,被充滿激情的表象深深掩蓋著。
而馬雲醉心的,也不過是一種“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的所謂英雄氣勢。即便後來,“十八羅漢”之間的合作出現了問題——很正常的誤解和矛盾,解決方式也不過是馬雲把大家召集起來,一切都“攤在桌面上”,整整一晚,都是宣洩、哭泣、辯解,直至和解。
一起創業多年,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誤解和矛盾呢?這種誤解和矛盾,為什麼沒能讓位於當時對阿里巴巴來說更為迫切的生計和發展問題呢?沒人細想。實際上,這些誤解和矛盾才是最可怕的問題。“一年合夥,兩年紅火,三年散夥”,一度是中國民企創業時期走不出的怪圈。而在國外,亦有研究表明,約有50%的創業團隊,無法在頭5年順利合作乃至存活下去。很簡單,一起創業時,大家出於一種創業激情,為了一個看起來很美好的目標,可以忽略一切,但如果沒有一種真實的目標、使命與價值觀作為“潤滑劑”,這種激情、這種目標感將很快消逝。
之前,蔡崇信也曾努力建造起一種規範的企業文化及價值觀,比如,阿里巴巴許多合同都是英文的,最早就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不過,蔡崇信的缺陷也不能忽視,由於其較強的風險投資背景,所以,他的出發點更多是從投資人的角度,注重權益、注重風險。可惜的是,即便是蔡所為之努力的這些,後來因為他去了香港,也沒能很好地持續下去。
回過味兒來的馬雲,曾這樣對關明生說道,“關,你知不知道,在阿里巴巴跟這麼多聰明、有熱情、充滿創新精神的人一起工作,就好像是兩百個人在踢足球。足球場上足球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