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歷史卻不斷在驗證著一些亙古不變的道理:無論人與企業,要想成材,都把他丟到地獄裡,因為那裡才是誕生奇蹟的地方,郭臺銘的經驗便是如此。
這種錘鍊下造就的創業家有韌性,令日後外界看見的郭臺銘多了一些 “草莽味、梟雄味”。但憑此郭臺銘創造了鉅額的財富,並使臺灣媒體稱他是華人電子業的“成吉思汗”,因為他在美國、捷克、芬蘭、墨西哥都有上千人的工廠,等於在世界三大洲都有出貨據點;而美國的商業週刊乾脆直接稱呼他為“代工之王”……
寂寞長大的地瓜 創業家的最高策略 ——投入全部資源,衝刺一個方向
“我剛出社會時,就知道未來自己的簽名很重要,所以我苦練自己的英文簽名。20年來我的重大契約,都是用相同的英文簽名完成的。”郭臺銘的自負和自我期許,正是他為什麼這麼“辛苦”的原因。他還有一個“三局理論”:“所謂三局,是格局、佈局、步局。而格局,就是你一開始心裡怎麼想。”
1974年,臺灣某航運公司的年輕僱員郭臺銘遇到了一個創業機會:一個朋友告訴他,自己認識的外商公司有一筆塑膠零件訂單,想找公司承接生產。家境貧寒的郭臺銘想,有現成的訂單,順勢辦一個這樣的廠,肯定賺錢。 此刻,郭臺銘手裡共有20萬元(臺幣,下同)母親給他結婚的錢。幾個朋友湊足30萬元資本,雄心勃勃地在臺北縣登記成立了“鴻海塑膠企業有限公司”,招聘了15名員工,擠在租來的70平方米廠房裡工作。
不料公司剛一成立,就遭遇了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機,原料價格大幅上揚,經濟隨之蕭條,30萬元資金很快虧得精光。1975年,合夥的朋友決定撤退,但郭臺銘不服氣“用結婚錢辦起來的公司”就此倒閉,又向岳父借了一筆錢,獨自把工廠頂了下來。 時值黑白電視機剛剛在臺灣興起,新鴻海的第一單業務是製造電視機選臺的旋鈕。時間緊任務急,鴻海卻又無法生產模具。為準時交貨,郭臺銘不得不跑到大大小小的模具工廠,賠笑臉說好話,拜託模具師父幫忙趕工。 在家人的幫助和近乎拼命的努力下,一年後鴻海開始贏利。
於這個過程郭臺銘發現,對於新的全球工業形勢來講,模具是一個多麼核心的領域。1977年,鴻海的資本額增加到200萬元,郭臺銘開始盤算想要投資一間屬於自己的模具廠。
這時的他面臨兩個“更大的賺錢機會”:一是臺灣經濟開始起飛,房地產價格飛漲,土地價格狂飈;另外製造業也開始起飛,原料也很缺貨。有人建議他買地炒作地皮,也有人建議他買原材料囤積。 但最後郭臺銘做出痛苦選擇,把錢拿來買最先進的日本模具機器,發展精良的技術實力。當時和郭臺銘一起創業的陳一飛告訴記者,當時要堅持這樣的選擇真是“形同挖心”:一方面每次經過當時沒有買下的土地都發現它在漲價,一年後輕輕鬆鬆大漲了十多倍;一方面從日本買來的機器千辛萬苦才組裝完成,新老員工需要摸索流程,必須每天加班到深夜。…… “有時真不知道這個決定是不是太傻。”郭臺銘說。但又過了4年,鴻海依靠長期發展訓練的精良技術,及紮根穩實的生產能力,從原本只會生產電視機旋鈕的小企業,接到了他們第一筆來自美國跨國公司的電子零件訂單。而郭臺銘身邊的一些朋友,雖然從土地、原料上賺了一筆錢,此刻卻再也無法進步了。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郭臺銘 驚鴻四野的科技界成吉思汗(2)
因為有了自己的塑膠模具機器,郭臺銘開始有能力和更大的公司合作。不過他馬上遭遇了又一個難題——生意的好壞常常自己做不了主,如果母廠的電視機或收音機銷路下降,就算鴻海的零件再好,一樣沒有發展空間。
1980年,30歲的郭臺銘為了購買模具機器前往日本考察,看到的是日本大廠如何長期扶持“配套廠商”,教它們如何開發新零件,做好市場計劃,讓小廠在技術、質量和數量方面都成為穩定的“衛星工廠”。反觀當時的臺灣大廠對代工小廠只會殺價,訂單不穩,“母雞搶小雞”的做法令郭臺銘內心苦悶陡升。
一切都得靠自己。1980年,郭臺銘決定把所得的每一分錢都投入進一步擴充工廠中,以擴張產能。這一步相當大膽,擴大產能最大的隱憂在於,客戶的訂單也要隨著產能增加才行。郭臺銘同時提出打造“先進製造力”的概念,“搞自主研發,不斷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並且在這個方向上全力以赴,長期不變”。
大家都不景氣,成長都很艱難,郭臺銘走了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