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4/4 頁)
份制合作企業,名稱也改為“義安焦化廠”。這是李安民在山西省乃至全國第一家搞股份制的,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李安民 善謀者勝(2)
在這種經營機制激勵下,企業得到高速發展。另一方面,為了防止行政干預,堅持企業獨立自主的經營權,李安民選擇了“無行政主管部門的集體企業”這種特殊的模式,得到有關部門認可。
1993年,經山西省體改委批准,李安民組建了山西安泰國際企業(集團)股份公司,形成了一個多種經濟成份共存的股權式跨國集團公司,為衝出國門走向國際市場創造了良好的經營機制優勢。
中國民營企業的創業歷程是各不相同,對於民營企業的起家、發家史和“第一桶金”,成為人們探尋這個企業發展的最初的關注點,而對安泰集團來說,呈現給記者最清晰的是:安泰集團的成長過程更是安泰的產業發展過程。如從安泰集團產業發展的視角來看的話,安泰從1983年到1992年的10年間,可視為產業單一提升階段;如從更形象的角度來審視安泰的話,是安泰企業用了10年時間完成了企業的創業史。
技改成就新高度和產業鏈
在李安民第一個10年辦企業的過程中,有一條很重要的主線,那就是從1985年到1992年,企業先後投資2500萬元進行了4次大的技術改造。 最初的土法煉焦生產週期長,產品質量差,適應範圍小,環境汙染嚴重,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也與國家環保政策不符。當時介休幾乎是“村村點火,鎮鎮冒煙”。
李安民第一次就投資20萬元,將坑式土法焦爐改造為LL型焦爐,實現高空集中排煙。 第二次是1986年,投資100萬元引進萍鄉爐。第三次是1987年,投資600萬元,自行設計、研製“介休一號”。 第四次是投資1300萬元,把“介休一號”改造為JKH…89型焦爐。這樣產品質量和“三廢”治理取得了實效。
李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