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的民族戰爭,也是我生平作戰的第一次,我必以誓死的決心,為保衛祖國而戰。一個革命軍人首先要具有犧牲精神,而犧牲精神又必須從高階將領做起,這一役犧牲是應該的,生還算是意外的了……”這份遺書,體現了張治中抱定了馬革裹屍的決心。
第五軍在蔣光鼎、蔡廷鍇的指揮下,參加了吳淞、廟行、瀏河、葛隆、嚴家橋的殊死血戰,第五軍的忠勇奮鬥,譜寫了氣壯山河的悲歌!
可是,中日雙方簽訂了《中日淞滬停戰協定》,中國軍隊戰而無功,並接令後撤。官兵雖然想不通,卻只好按命令一夜間退到常熟,千千萬萬的忠勇將士壯志難酬,張治中在帶領第五軍離開上海時,心中很不平靜。
五年後的今天,張治中厲兵秣馬之時,又接到蔣介石統帥部“不得進攻”的命令,這令他萬分沮喪。
蔣介石下達完“不得進攻”的命令後,在辦公室內來回地踱步。
這時,侍從室副主任姚琮敲門走了進來。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之前,曾經同姚怡誠生活了一段時間,雖然蔣後來與姚不再來往,因愛子蔣緯國是姚怡誠帶大的,蔣介石對她還有著很深的感情。那時,姚怡誠的哥哥姚琮從學校畢業無事可做,蔣介石便讓他到自己的身邊工作。姚琮對蔣十分忠誠,只要聽到有關對蔣的議論,他會私下裡給蔣介石打小報告,提醒蔣注意。
蔣介石見到姚琮,轉身劈頭問道:“上海這一仗要不要打?你在外面聽到別人怎麼說?”
姚琮望了望猶豫不決的蔣介石,回答說:“日本人侵略中國的胃口很大,他們有備而來,大有勢在必奪之決心。他們裝備好,如果我們不抵抗,可能只需兩個月就會亡國。所以,所以……”姚琮開始吞吞吐吐。
“所以什麼?這裡又沒有什麼外人,有什麼儘管放心大膽地說嘛!”蔣介石有點不耐煩。
姚琮只好硬著頭皮說:“我聽到的議論都是主張打而不主張和。而且,他們還主張要打就在上海打。”
“為什麼?”蔣介石不明白為什麼要在上海打。
“上海是中國的文化經濟中心,外國租界多,是國際觀瞻的戰略要地,不打就退,政治影響太壞,弄不好就會被戴上賣國賊的帽子。而且,我們在上海打,完全能拖住日軍的步伐,原因是上海市內鋼筋水泥建築多,明清時期,吳淞口、杭州灣造了不少炮臺,我們都可利用抵抗日軍。還有,江浙水網地區,日軍的現代化武器用不上。”姚琮開啟了話匣子,也顧不得蔣介石生氣不生氣,滔滔不絕地把聽到的和自己的想法都說了出來,“還有人說,我們在上海打起來,可以使日本整個戰略軸線發生改變,讓敵軍從‘由北而南’的俯攻之態改變成‘由東向西’的仰攻,喪失其主宰戰場的時機。”
姚琮一席話,堅定了蔣介石抗日的決心,他一拳擊在桌子上,大聲地說:“好!我們就在上海和小日本幹一幹!拼個你死我活!”
從這天開始,蔣介石丟掉了和談的幻想,指揮中國軍隊,和侵略者開始了一場拼死的戰爭。
8月13日深夜,蔣介石下達了全線攻擊的命令。其實,這天下午4時,日本海軍陸戰隊駐八字橋地區的伊藤茂第三大隊,襲擊了中國軍隊孫元良的第八十八師步兵哨,孫元良怒火中燒,他沒經請示,立即命令士兵還擊,拉開了大戰的序幕。
藍天沸騰了(1)圖
民國時期的中國空軍
14日戰況空前激烈,地面、空中、海上全面開戰。這天清晨,南京光華門大校場空軍司令部收到蔣介石的電令:
在長江中的日本50艘兵艦和輪船,正向東逃跑。你們大隊應即帶上炸彈,於拂曉前將其炸沉。倘若日艦已經駛進吳淞口,停泊於黃浦江內,就不準轟炸,以免引起國際糾紛。
這份電令迅速傳到揚州第五大隊。當時的值班室是臨時用帳篷搭起來的,第五大隊剛剛從南昌轉場來揚州備戰,精明的王倬值夜班,他將蔣介石的電令立即向丁大隊長報告。
丁紀徐是1925年廣州航空學校的飛行教官,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時,他作為廣東空軍的混合機隊隊長北上參戰,現在是空軍第五大隊大隊長。這時,他接過電令,當即命令中隊長劉粹剛率領18架霍克三式驅逐機,每機帶500磅炸彈一枚,立即追擊長江中的日艦。
飛行員王倬聽到戰鬥命令,一躍而起,飛快地穿上飛行服,登上戰機。與他一起上天的還有梁鴻雲、雍沛、袁葆康、董慶祥、姚傑、餘騰甲、胡莊如、董明德、張偉華、宋恩儒、劉依均和鄒賡等飛行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