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6日,日軍以飛機、兵艦重炮掩護陸戰隊,一次次登陸,都被打退了,日軍傷亡很大。
日軍暫時休整了幾天,8月31日凌晨,八架敵機突然飛到吳淞江岸,丟下30多顆照明彈,把天地之間照得透亮。當然,守軍陣地也完全暴露在敵人的炮口下。接著,又飛來30多架轟炸機,把吳淞守軍陣地炸得如犁耕地似地翻了幾遍,所有工事被炸燬。飛機轟炸後,2000多名日軍發起衝鋒,守軍第六師無法抵抗,不到一小時,日軍佔領了吳淞。
日軍佔領吳淞後,向北擴大戰果。到了寶山,他們遭到守軍第十八師的阻擊。十八師在這裡組織了四道防線。敵人奪取寶山不到一小時,十八師又一次發起反擊,重新奪回了寶山,一時敵我雙方形成了拉鋸戰,佔領,失去,失去,又佔領,拉鋸似地有12個回合。守軍每一次奪回,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9月2日,日軍突破寶山,向獅子林、月浦一線發展。這天,2000名日軍藉著炮火的威力,在寬達五里的距離內,發起了全線攻擊,守軍多次企圖包圍,但都未能成功。敵人往往是白天包圍守軍,晚上守軍熟悉地形,左衝右突,又衝出了包圍圈,戰鬥異常激烈,雙方的屍體堆積如山。
松井石根見傷亡與日俱增,原來兩個師團兩萬餘人,戰鬥至9月5日,傷亡大半。他發電報,請陸軍部增加兵力。他在申請報告中寫道:
(1)敵人的抵抗實在頑強,無論是炮擊還是被包圍,絕不後退;
(2)估計敵人第一線兵力約19萬,第二線停戰區內有27萬至28萬;
(3)中國居民對敵人有極其強烈的愾心;
(4)由於調軍艦運送緊急動員的部隊,派遣軍後方接濟不上,兩個師團陷於嚴重的苦戰中。
陸軍部對松井石根增兵的要求,意見不一。以杉山元為首的一部分人堅持派兵增援松井石根,而作戰部長石原莞卻持反對意見。他的理由是,日本總兵力73萬人,國家地方小,資源少;而中國的總兵力200萬,地方大,資源豐富。如果長期打下去,所有日本人參軍都打不贏這場戰爭。
兩種不同意見報到了參謀總長載仁親王那裡,他的立場是站在杉山元一邊,但他又擔心說服不了石原莞,便報請天皇決定。報告是這樣寫的:“上海之戰有希望獲勝,但必須增兵,擬增派第九、第十三、第一○一等三個師團約4萬人到上海,並派後備步兵10個大隊增援上海,總計6萬兵力。”
天皇接到報告,反問載仁親王:“增加三個師團是否可以佔領上海?”
載仁親王拍著胸脯保證說:“不僅可以佔領上海,還可以佔領南京!”
天皇聽了他的話,批准了這個增兵計劃。日軍總參謀部又增加了野戰重炮第五旅團及獨立野炮第十五聯隊、獨立工兵第十二聯隊、第三飛船團等開赴上海,歸松井石根指揮。
一般軍事家認為,軍隊打勝仗,要有兩個因素,一是靠平時軍事訓練,提高素質;二是要有精神作支柱。日本兵平時訓練十分嚴格,軍官必須經過院校培養。他們的精神支柱就是效忠天皇的武士道精神。
中國兵同他們相比,這兩條都欠缺。訓練堅持不是很好,而且訓練課目是依照德國軍隊的模式,與中國的實際相脫離。精神上,蔣介石提倡三民主義只是一個政治綱領,而不是武裝頭腦的精神。曾經參戰的老人都說,無論從軍事素質、精神素質,還是體質及吃苦精神上和日本人比較,三個中國兵頂不上一個日本兵。
加上蔣介石的許多部隊內部腐敗,軍官吃空額現象較為普遍。一般說,師的建制應該有萬把人,實際上只有6000餘人,有的還不到這個數字。還有一些部隊,因平時缺額,突然要拉到前線打仗,只好在附近抓壯丁。附近的青年人聽說要抓壯丁,早就跑光了。為了湊數,不是抓些鬍子就是抓些娃娃來充數。這些抓來的農民,槍都不會放,怎麼可能在殘酷的戰爭中贏得勝利呢?
吳淞失守(3)
從武器上比較,日本的航空母艦、飛機、大炮、坦克等武器裝備質量,遠遠超過了中國部隊的裝備。中國至今都沒有航空母艦,步兵武器相比,日軍的“三八”式步槍比中國的漢陽造和中正式長、射程遠、精確度高,刺刀也長,只要拼刺刀,日本的步槍總是佔上風。
就具體一個戰鬥而言,如果中日軍隊人數相同,中國軍隊必然吃虧。如果中國軍隊在人數上超過日本幾倍甚至十幾倍,憑人海戰術消耗敵人的彈藥,才可能獲勝。
當日本增援的三個師團來到上海後,松井石根決定發起全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