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旬,日軍從東北和日本向平津及華北大量增兵,7月28日深夜,日軍向平、津兩市大舉進犯,第二十九軍士氣旺盛,以大無畏精神頑強抵抗。副軍長佟麟閣在北平南苑陣地指揮戰鬥中,以身殉國。第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在突圍中光榮犧牲。由於蔣介石備戰不足,第二十九軍節節敗退,北平、天津相繼淪陷。
由於平、津失守,日軍利用優勢裝備,採取南北夾擊戰術,一面以精銳之軍沿平漢路南下,一面以海軍陸戰隊從東邊上海登陸。企圖以武漢為中心目標長驅直入,剖分中國為東西戰場,搶佔中國沿海物資,分割中國應戰軍隊,中國政府的整個抗戰部署,就會支離破碎,從而實現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目標。
8月上旬,日軍按預期戰略計劃實施,主力南下的同時,另一部從上海登陸,淞滬戰役應勢發生。日軍進攻上海也炮製類似狼吃小羊的藉口。8月9日下午,日本兩名海軍陸戰隊官兵,駕車強行衝入虹橋軍用機場,明目張膽地探測中國軍隊的情報。中國哨兵喝令他們立即停車退出,誰知那兩名日軍不但不聽,反而開槍射擊。守軍當即予以還擊,把那兩名官兵當場擊斃。駐紮在上海的日軍立刻提出“抗議”,要求中國軍隊從上海撤退,拆除防禦工事。在遭到我方嚴詞拒絕後,日軍就將海軍陸戰隊和軍艦集中到吳淞口一帶,作好了大舉進攻上海的準備。日軍虎視眈眈,戰爭一觸即發,京(南京)滬(上海)警備司令長官張治中立即親率第五軍駐守上海周圍,同時調集三十六師、八十七師、八十八師火速趕到上海,準備迎戰。
蔣介石之所以能下定決心抗日,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西安事變以後,國共兩黨代表分別在杭州、廬山會議上,達成了國共合作抗戰的口頭協議及部分條款的文字協議,尤其是8月12日,中共代表在蔣介石召集的國防會議上實事求是的發言,對蔣介石的啟發和鼓舞極大。
8月12日這天上午10時,南京的主要街道兩旁增加了一些抗日的標語,從機場到中央飯店的馬路上,一下子平添了許多軍警、崗哨。明眼人一看便知,今天將有不平凡的人物到來。
果然,先後從西安飛來的飛機,給南京送來的貴賓是紅軍總司令朱德、蘇區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紅軍副總參謀長葉劍英。
將近中午,來自延安的貴賓被邀請到中山東路的中央飯店進午餐。主人當中有軍政部長何應欽,蔣介石的代表、軍委辦公廳副主任兼侍從室副主任姚琮,高階將領陳誠、顧祝同、周至柔等國民黨要人。昔日在戰場上交鋒的對手,今天重又舉杯共飲。他們都是炎黃子孫,都是同飲黃河水、長江水長大的,如今都是肩負著治國重任的一代軍人,在民族危難之際,沒有解不開的疙瘩,沒有化解不了的歷史舊賬。
午後3時,中共的三位代表出席了蔣介石召集的國防會議。這是一次難得的會議,議程中有內部關係的調整問題,也有對敵作戰的戰略、戰術問題。國共兩黨在敵對了十年之後,雙方高層人物終於坐在一起,這是歷史的進步,是中華民族的希望。
老蔣的態度變了(3)
會議開始,蔣介石先說了幾句開場白,接著何應欽將他在廬山談話會上的那篇充滿了悲觀情緒的講話,重新在會上搬了出來,而且經過修改加工,悲觀主義的論調似乎更加完整。他認為,敵強我弱,中日雙方軍事力量過於懸殊,強調種種困難,特別是缺乏裝備,抗戰前途令人憂慮等等。
何應欽的悲觀論調給國防會議蒙上了一層陰影。周恩來感到問題嚴重了,如不立即批駁
,將給會議和抗戰前途帶來有害的後果。他迅速站了起來,指出日本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政治組織力量在亞洲是一等的。這一點誰也不能否定。這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主要條件。但是,日本是千島小國,鋼鐵、煤、石油靠進口,資源先天不足,人力、軍力、財力和物力極其匱乏。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具有退步性和野蠻性。它雖然和德國法西斯勾結,但失道寡助,不會得到國際上的援助。中國的確是一個弱國,不論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政治組織力量各方面都不如日本。可是,中國是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可以進行長期戰爭。中國進行的是反對侵略的正義戰爭,得道多助。中國已經受到並且還要受到國際上廣大國家的援助,這和日本恰恰相反。因此,對抗戰前途的悲觀情緒是沒有理由的,也是沒有根據的。困難是可以解決的。堅持長期全面抗戰,是可以獲得勝利的。
朱德站起來補充說:“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獲得戰爭勝利不僅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