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頁)
孫中山秘密協商,孫中山答應袁世凱只要廢除帝制,可以保舉袁世凱繼任大總統。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清廷的名義,頒佈了宣統皇帝退位詔書。其文曰: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蒙、漢、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上述詔文,由張謇幕僚楊廷棟捉刀,經張謇潤色,袁世凱審閱,最後由隆裕太后釋出。《退位詔書》最後說:“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中華兩千年帝制之終結,說得如此輕鬆,真是大手筆!
同日,袁世凱代表民國政府頒佈《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優待皇室條件》。其主要內容是: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等等。
於是,溥儀和清朝皇室得以繼續留在了紫禁城中稱孤道寡。對6歲的溥儀來說,生活沒有任何改變。
張勳兵變
溥儀6歲開始在毓慶宮讀書,9歲開始寫日記。當時的宮廷事務,由載灃和隆裕太后處理。其間袁世凱稱帝108天的時候,以乾清門為界,袁世凱在前朝稱孤,溥儀在後廷道寡,兩個都不是皇帝的人一起上演著做皇帝的好戲。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當上大總統,段祺瑞是內閣總理。黎、段意見不合,時有衝突,史稱“府院之爭”。黎元洪當時是光桿司令,為了抗衡段祺瑞,他決定徵召張勳率軍入京相助。
張勳在清朝時任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袁世凱當大總統後,張勳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宣統退位後,張勳禁止部下剪辮,以示忠於清室,被稱為“辮帥”,他的兵也被稱為“辮子軍”。張勳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於1917年6月,帶3000辮子兵入京。6月30日夜,張勳等潛入故宮,與陳寶琛等會議,將復辟事告知前清宗室。7月1日凌晨,張勳穿紗袍馬褂,戴紅頂花翎,率康有為、王士珍等50餘人進入宮中。
溥儀在養心殿召見了張勳。張勳說:“共和不合咱的國情,只有皇上覆位,萬民才能得救。”溥儀說:“我年齡小,當不了如此大任。”張勳給溥儀講了康熙8歲做皇帝的故事。溥儀說:“既然如此,我就勉為其難吧!”溥儀將當天改為宣統九年五月十三日(7月1日),連發九道上諭封官授爵:封黎元洪為一等公;授張勳、王士珍等7人為內閣議政大臣;授梁敦彥等人為各部尚書;授徐世昌、康有為為弼德院正副院長;授趙爾巽等為顧問大臣;授原各省督軍為總督、巡撫;授張勳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仍留北京;馮國璋為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等。而許多被任命的人事先不知道,事後也根本不承認。溥儀還要求全國“遵用正朔,懸掛龍旗”。當天,北京街上出現大門掛龍旗的現象。
然而,黎元洪拒不受命,避居日本公使館,電令各省出師討伐;電請馮國璋代行大總統,重新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湖南等省督軍通電反對復辟。3日,段祺瑞組織討逆軍,自任總司令,討伐張勳。6日,馮國璋在南京就任代理大總統,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7日,北京南苑航空學校派飛機向宮中投下三枚炸彈。太妃們有的鑽到桌子底下,有的嚇得驚叫,太監們更為驚慌,宮裡亂成一團。同日,討逆軍在廊坊大敗張勳。12日,討逆軍進入北京,張勳逃到東交民巷荷蘭公使館內。溥儀的師傅和父親替他擬好批准張勳辭職的諭旨和退位詔書。這是溥儀的第二個退位詔書,溥儀看了放聲大哭。這年溥儀14歲,歷時12天的鬧劇就此結束。
被逐出宮
溥儀復辟的一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