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1/4 頁)
劉義宣天生舌頭比別人短一截,說話不利索,站在演講臺上面對數萬士兵,一緊張,忽然就犯毛病了。講到高潮之處,演講詞變成了“當年項羽失敗了無數次”,底下將士一聽,無不忍俊不禁,笑了起來。劉義宣臉面丟盡,也不想整頓軍隊了,魂不守舍地回到內屋,每天只與妻妾親熱,不願見任何人。幾天後,劉駿新任命的荊州刺史朱修之逼近江陵,劉義宣從十六個兒子選了最喜歡的兒子劉慆,並選出五名愛妾,想出城逃跑。左右的侍從沒人搭理他,到了晚上劉義宣走投無路,又跑了回來,找了間空房子待著。
城裡的竺超民見了這麼沒出息的王爺,真是冒火得要撞牆。他也不守城了,派人把劉義宣投入監獄,等著官軍來接收。劉義宣開始還享受與五名愛妾共獄的待遇,但很快愛妾就被獄卒遷走。劉義宣於是說了最後一句悲天慟地的話:“平常那些苦都不算什麼啊,如今和愛妾們分離,才是我人生最大的苦楚……”
朱修之的軍隊進入江陵,下令將劉義宣及其十六個兒子全部殺死。按照《宋書》和《南史》的劉義宣本傳的說法,則是劉義宣事先就死在了獄中(鬱悶失望而死,倒也合乎常理)。劉劭、劉駿、劉義宣,英雄劉裕的後代們,竟然一個更比一個爛。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十七 拓跋濬的中興(1)
與爛人劉駿同時期的北魏皇帝拓跋濬,雖然知名度不高,在北魏歷史上卻是位相當重要的皇帝。在我看來,南北朝北強南弱的局面的最終形成,正是在拓跋濬時期。有趣的是,他在位期間對外用兵的次數非常之少,對南朝宋國勉強算有三次小規模的邊境接觸戰,對柔然用過一次兵,其他都是些小打小鬧的平叛活動。軍事力量的對比,最終體現的是綜合實力的對比,拓跋濬一朝所起的作用,就是積累實力。
拓跋濬即位時擺在他面前的北魏帝國,形勢很窘迫。拓跋燾末期連年用兵,國庫虧空嚴重,地方上各族之間的矛盾也很大。拓跋濬是先皇嫡孫,皇位本不該有什麼爭議,但由於是透過政變上臺的,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穩固。年輕的拓跋濬剛一上臺,擁立有功的驃騎大將軍拓跋壽樂與尚書令長孫渴侯就因為爭權,把朝中搞得烏煙瘴氣。拓跋濬果斷地將這兩人賜死,穩住了朝政。不久,他又暗中誅殺了兩個叔叔拓跋譚和拓跋建。關於這一點,《魏書》里語焉不詳,只說這兩位王爺薨於同日。不過有線索表明這兩人可能也參與了廢立活動,為了防患於未然,拓跋濬先下了手,行跡還算機密,沒有波及其他人員。(宮廷政變每每引發大規模的殺戮,最壞情況是像劉宋那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大打出手,北魏的這次在拓跋濬的處理之下勉強挺過了危機。)
北魏境內的零星叛亂依然不斷。第二年,長安的徵西大將軍、永昌王拓跋仁等人又造反,失敗後自殺。拓跋濬勢單力薄,當務之急是提拔一批他能夠充分信賴的官員,支援他的源賀、陸麗等人自不必說,都被晉爵為王。這還不夠,畢竟這些鮮卑人打仗厲害,搞政治決策,統治華北地區還欠缺能力,他選用了許多漢人儒生補充他的決策層。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耿直忠誠的高允。
高允一直為拓跋濬的父親拓跋晃出謀劃策,是幾代下來的老臣了,擁立拓跋濬他也有功勞。但是拓跋濬不知為何並沒有給他升官,高允也緘口不言,還做他的著作郎。前文說過,拓跋燾大殺以崔浩為首的史官,唯獨高允僥倖未死。魏國的著史機構遭到了很大的破壞,拓跋濬讓高允牽頭,在和平元年(公元460年)重新恢復了史官。
有好事之徒勸拓跋濬大修宮室,高允進諫說:“臣聽說太祖皇帝(即拓跋珪)平定天下,才在都城修建了宮殿。當時的營造工作,無不是在農閒時節進行的。如今我們建國已久,宮室齊備,永安前殿(即正殿)足以會見天下眾臣,西堂溫室(即內宮)足以安置聖駕,高臺樓閣也足以觀望遠近。若是要修建更壯麗的宮殿,應該放慢速度,不可倉促而行。採集材料搬運土石的雜役就要兩萬人,加之老小供餉,這麼著也得四萬人,半年建完。古人說得好:‘一夫不耕,或受其飢;一婦不織,或受其寒。’況且發動幾萬人,損失可謂巨大。希望陛下仔細思量。”拓跋濬很敬重這位老臣,聽從了他的意見,不再大興土木。
高允說話直,有時並不考慮聽者的立場和心情,乃至拓跋濬也經常受不了他。拓跋濬並不責罰他,實在聽不下去了,就讓左右把他給扶出去。高允鍥而不捨,又跑回來要求再見拓跋濬。拓跋濬拗不過,也知道他是好意,就屏退左右,與他單獨面談,對他推心置腹。
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