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下萬代帝業之事,此事至關重要,不可以任之非才。”
劉裕覺得有理,便反問道:“廬陵王劉義真怎麼樣?”
謝晦說:“讓微臣去觀察一下。”
劉裕心裡最喜歡的其實就是這個次子,劉義真當年若不是隻身逃回,劉裕說不準還真有可能為他再度北伐。劉義真雖然打了一個慘不忍睹的大敗仗,但總覺得自己是塊料,對皇位興趣頗高。謝晦找他談話,他是一個勁地說,生怕謝晦不瞭解他。謝晦呢,對這樣誇誇其談的人顯然不喜歡,也不多答話,回來向劉裕稟報說:“廬陵王德輕於才,做不了皇帝。”劉裕聞言不快,把劉義真外放到南豫州(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在淮河以南的部分)去做刺史,仍舊以劉義符為太子。
在戰場上堅挺無比的劉裕卻無法逃脫自然規律,撒手人寰。臨終前,劉裕指定徐羨之、傅亮、謝晦和檀道濟四位為顧命大臣,託以朝廷大事。吩咐完畢,劉裕還不放心,又屏退眾大臣,叮囑劉義符說:“檀道濟這個人有些才幹謀略,但終究一介武夫,沒有大的志向。徐羨之、傅亮兩個都是理政的人,應該不會有別的想法。唯獨謝晦,幾次跟著我征伐,頗懂機謀,若說有異心的,那就是此人,你需要多多防備。”劉義符拼命點頭。
劉裕的這番話,就跟先前在長安對沈田子說的那番話一樣,不但多餘,而且貽害無窮。既然害怕謝晦造反,最好的方式就是限制他的權力,至少不能委以大任。一面要讓他做顧命大臣,一面又要讓太子防著他,而這個太子,又偏巧不用心且沒能力,怎麼可能做到兩全其美?劉裕這些錯誤的安排為日後的宮廷政變埋下了定時炸彈。
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皇太子劉義符即皇位。訊息傳到北方,各國君主都鬆了一口氣:劉裕這頭猛虎終於死了。
劉裕稱帝時,西秦乞伏熾磐、西涼李歆紛紛遣使祝賀,承認宋國宗主國的地位,甚至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和百濟兩國的國王,都懾服於劉宋的威名,前來朝貢受封。強大的北魏也派使臣與宋通好;大夏赫連勃勃儘管沒有向宋求和,但也不敢出潼關半步,乖乖地呆在關中做土皇帝。
。 想看書來
十三 南北二帝的身後事(2)
現在沒有了劉裕,北方各國自然會對南面的土地有些想法了。北魏皇帝拓跋嗣雖然才只三十出頭,身體卻不怎麼行。與他父親一樣,拓跋嗣喜歡服用“寒食散”,導致病發頻繁,精神不穩定,碰巧這時幽州等地出現了日食的異象。古代人對日食這樣不太常出現的天象還是十分恐懼的,總覺得有什麼災禍會發生,拓跋嗣就問崔浩:“如今天有災異,朕又身體不佳,萬一有個好歹,我幾個兒子都還年少,這可如何是好。愛卿給朕想想辦法。”
崔浩答道:“陛下年富力強,只要修德重行,身體自然會安康的,那些所謂的災異,未必都會應驗,希望陛下不要相信迷信的說法,過分勞神。如若萬不得已,請聽微臣斗膽一言:我們魏國建國以來,一直不重視立儲問題,以至於有拓跋紹之亂。現在陛下應該早立太子,在公卿中選擇忠誠賢能之人做師傅,挑可以信賴的官員在他身邊幫助他,早日培養他處理國家大事的能力。如此一來陛下就可以優遊無為,頤養天年。百年之後,國有明主,民有所望,奸佞之徒就無可乘之機了,這是關係到千秋萬代禍福的大事啊。如今皇長子拓跋燾,年齡十四五歲了,不但聰明,而且為人溫和,立為太子,乃是天下之幸。”
拓跋嗣又向南平公長孫嵩請教,長孫嵩也認為拓跋燾既長又賢,是儲君的最佳人選。拓跋嗣很高興,就立拓跋燾為太子,命長孫嵩、奚斤、安同三人為左輔,命崔浩、穆觀、丘堆三人為右弼,這幾個人各有優勢,共同輔佐教導太子。(拓跋嗣打仗雖然一般,但培養儲君的招數就比劉裕高明得多,自己在位時就用一批忠臣重點培養,以達成君臣之間的默契和彼此信任,使得身後的政權交接比劉宋要順利許多。如此看來,擁有一堆才高智足的大臣,還不如只有一個深諳事理的良輔。在這一點上,崔浩對於北魏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
拓跋嗣處理完立儲大事,就可以放手一搏了。北魏泰常七年(公元422年),也就是劉裕去世當年的秋天,拓跋嗣與大臣們開始策劃攻伐宋國在黃河下游所佔據的洛陽、虎牢、滑臺等重鎮,意圖一雪卻月陣大敗的恥辱,進而飲馬江、淮。這一次崔浩持反對意見,他說:“宋魏兩國,這幾年一直相互通使進貢。如今劉裕不幸去世,我們若乘喪###,就算打贏了名聲也不好。以微臣的意思,不如派使臣去弔唁,讓荊、揚一帶知道我們魏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