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五 拓跋珪功過(2)
北魏民心陷入動盪不安之中,國內又不斷出現天災,拓跋珪瞭解到這些情況,雖有認錯之意,卻十分消極,沒有什麼補救的手段,他唯一的顧慮是皇位的繼承權問題。他立長子拓跋嗣為太子後,因擔心將來出現母后專權的現象,決定參照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舊例,將拓跋嗣的親生母親劉貴人殺死,這就是北魏後世一直承襲的“子貴母死”的制度。應該說,這一制度客觀上對於後來北魏政權的穩固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在當時遇到了小小的麻煩。拓跋嗣是個十分孝順的孩子,在宮中日夜啼哭,拓跋珪知道後十分生氣,命令拓跋嗣立即進宮。拓跋嗣的手下都說:“皇上現在脾氣不好,又發著火,進宮必有不測,不如先找個地方暫且躲起來,等皇上怒氣消了再進宮。”拓跋嗣覺得有理,就悄悄出宮,隱匿在外。
太子失蹤,拓跋珪更是受了刺激。他的另一個兒子清河王拓跋紹是個典型的遊街串巷的無賴公子,其母賀氏是拓跋珪母后的妹妹,也就是拓跋珪的親姨母。拓跋珪年輕時在賀蘭氏的部落中見她長得十分漂亮,也不顧及她已是有夫之婦,便要把她娶來,賀太后反對,勸他說:“絕對不可以,她長得過於漂亮了,而且已經有了丈夫,不可以做這樣的事。”拓跋珪不聽,派人暗殺了姨母的丈夫,把她強行娶來,生下這個“逆子”。
拓跋紹整日裡打劫行人,以此為樂。拓跋珪聽說後很氣憤,把他倒吊起來扔到井裡,即將斷氣時才撈出來。為了這個兒子,拓跋珪與賀氏夫人常常吵架,吵得不可開交,終於有一天,實在不耐煩了,索性將她囚禁起來,準備處死。
賀夫人也不甘心坐以待斃,她秘密託人捎信給拓跋紹,讓他來救自己。年僅十六歲的拓跋紹,於是帶著自己的手下與宮人宦官組成的“雜牌軍”,連夜翻牆入宮,一直衝到拓跋珪居住的天安殿。拓跋珪末年的暴躁情緒已經造成了宮中的恐怖氣氛,守衛們人人自危,竟不敢阻攔,只有人大聲叫道:“賊人來啦!”拓跋珪從夢中驚醒,見勢不妙,到處尋找防衛的武器而不可得,這位三十九歲的開國皇帝就這樣死在了親生兒子的手中。
(拓跋珪一生,年輕時是武功,初步奠定了北魏的生存空間;中年後有一定的文治,開始積累一個朝代的文化底蘊;可惜末年還是逃不過性格的宿命,其行為某種程度上也破壞了前期的成果。不過,他所遺留下來的這個新帝國,已經足夠子孫後代經營開發一段時間。拓跋氏所面臨的次一課題,是如何將拓跋珪的基業發揚光大。)
六 拓跋嗣平內攘外(1)
清河王拓跋紹殘忍地殺死了父親,但他畢竟是個十幾歲的孩子,未免有些忙亂。按照鮮卑人的傳統習俗,一個部落的首領是透過“兄終弟及”的方式來傳承的,但是拓跋珪更中意於漢人的繼位制度,這才安排了長子拓跋嗣做自己的太子(據說拓跋珪立拓跋嗣另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十分喜愛拓跋嗣的長子、日後成為魏太武帝的拓跋燾,希望他將來能繼承皇位,成就魏國統一天下的大業)。當時朝中###重臣有多少人會支援自己,人心向背到底如何,拓跋紹的內心是毫無把握的。他與左右隨從一商量,決定冒險做一次試探。
第二天,皇宮的大門直到中午還沒有開啟。拓跋紹假傳聖旨,命文武百官在宮殿外的端門前集合,朝北而立。拓跋紹隔著宮門,忐忑地對百官問道:“我有叔父,也有兄長,各位公卿想要擁護誰呢?”
外頭的王公大臣們一聽這話,不禁愕然,半晌沒人敢說一句話。南平公長孫嵩反應稍快,回答道:“我等願意擁護王爺殿下。”
大家這才如夢初醒,明白皇上已經駕崩了,但又不明詳情,一個個站在底下裝啞巴。只有拓跋儀的弟弟、陰平公拓跋烈痛哭著離去。訊息傳出平城,太子又生死未卜,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各懷異志,賀蘭部的肥如侯賀護在安陽城北舉起烽火,本部人馬都前往集結,北魏其他各部也各自屯兵,眼看著一場內亂就要爆發。
拓跋紹聽說人情不安,心中害怕,便搬出大量的布帛賞賜給王公大臣們,希望得到有力的支援。在民間隱姓埋名多時的拓跋嗣得知宮中有變,悄悄從外面趕了回來,暗中觀察宮內宮外的動靜。
拓跋嗣不敢輕易暴露身份,他白天隱匿在山中,晚上就住到貼身侍衛王洛兒的家裡。王洛兒有個鄰居,名叫李道,暗中也幫助王洛兒服侍拓跋嗣,到了早上就把他送回山中。李道是個熱心人,保密的意識卻很不夠。過了那麼一段時間,附近的老百姓聽說了這件事,知道拓跋嗣沒死,都高興地奔走相告,訊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