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3/4 頁)
驟;而軍事方面復於此時,以立即動員軍隊###西安,毫無考量餘地,認為其不容諉卸之責任,餘更不能意斷其為健全之行政。
軍事上或有此步驟之必要,委員長亦或懸盼此步驟之實現,然餘個人實未敢苟同。
因此立下決心,願竭我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與迅速之解決。
是非得失,將付諸異日之公論。
二陳被不輕不重地批評一通,心中自然是不舒服的,以致幾十年後,陳立夫依然耿耿於懷,說“宋美齡畢竟是個女人……她的丈夫處在危險中。
我不相信任何人能完全沒有個人考慮。
蔣夫人沒有參加會議,但是每個人都同情她。
誰不知道政府的強硬危及蔣先生的安全,但是,有誰希望拿蔣先生的生命孤注一擲呢?沒有。
”但陳立夫當時是不敢這樣說的,他必須慎重對待一切,儘量去迎合蔣介石的心理,去協助蔣解決面臨的難題,以減少蔣介石對他們兄弟的不滿。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即於1937年2月15日召開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討論內戰和國共關係問題。
中國共產黨致電大會,提出了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要求國民黨“拋棄一切成見,親密合作,共同奔赴中華民族最後的偉大前程”。
中國共產黨人的主張和態度,多少對陳果夫與陳立夫是有觸動的,再加上他們想到西安事變的教訓,所以在三中全會上,二陳的頑固###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
他們站在國民黨民主派一邊,與汪精衛為首的親日派進行了激烈鬥爭。
陳立夫主持大會黨務組的討論中,沒有再出現###的言論,在其透過的《推進各省邊區黨務方法》中,也沒有出現“###”、“###”、“清共”、“剿共”等字樣。
在多數國民黨人的努力下,全會基本上接受了中共中央的提議,提出對外決不簽訂任何損害主權的協定,如果主權蒙受損失超過忍耐限度,則決然出兵抗戰;對內用商榷的途徑而不用武力解決國內政治分歧等等。
這就為實現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開啟了大門。
面對三中全會出現的這種合作抗日的氣氛,陳果夫與陳立夫也受到了鼓舞,他們對恢復已經停止了的國共兩黨之間的談判又有了新的信心。
國共攜手(1)
五屆三中全會後,國共兩黨的關係出現了柳暗花明的局面。
國民黨“使一切形式的國內戰爭基本上是停止了;對民主方面表示相當的擴大,決定修改選舉法,承認在某種條件下開放言論和釋放###”,並且主張和共產黨進行談判。
為了使以前國共間的秘密接觸得到進一步發展,仍然由陳立夫主持兩黨的談判。
陳立夫雖然思想較以前有所進步,希望國共合作儘快形成,但蔣介石卻不肯根本放棄中共必須解除武裝、放棄共產主義信仰的方針,陳立夫也不敢在此問題上有太大的鬆動。
1937年2月至3月中旬,國共兩黨在西安舉行談判。
這次談判是蔣介石在西安時就約定的,原訂地點是南京,由於蔣介石在南京扣押張學良,中共中央為安全考慮,沒有讓周恩來去南京,而要求改在西安進行談判。
蔣介石在西安談判中沒有讓陳立夫出面,而是派出軍方人物顧祝同作為國民黨方面代表,後來又增加了軍統方面人物賀衷寒。
由於顧、賀執行蔣介石的指令,堅持對共產黨實行收編,致使談判不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周恩來表示:“這些爭執基本上仍是民主政治與紅軍獨立領導問題,不是顧、賀可以解決得了的。
”在這種情況下,陳立夫建議讓張衝參加,因為共產黨對張沖印象較好,毛澤東曾在給潘漢年的電報中就表示歡迎“張君(張衝)到西安與恩來會商”,如派張衝參加,至少可以改善談判氣氛。
蔣介石同意了陳立夫的建議,增派張衝為談判代表,但在張衝離南京赴西安時,蔣介石向他交待了幾條不可鬆動的原則:第一,共產黨要等憲法公佈後才能公開;第二,特區恐怕中央的法令不能相容;第三,紅軍可以改編成三個師九個團。
張衝到西安後,在與周恩來的談判中,嚴守蔣介石指令,不敢越雷池一步,除在一些不涉及原則的問題上有所讓步外,整個談判也無多大進展。
於是,周恩來向顧祝同表示,希望與蔣介石直接談判。
顧祝同等只好贊同,這樣西安談判結束。
由於蔣介石在實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