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頁)
這就一舉篡奪了上海人民的革命果實。
蔣介石也就開始屠殺共產黨和革命人民了。
遷都之爭(5)
4月12日,由蔣介石、陳果夫等發動的反革命政變開始,隨後向各地蔓延,中國共產黨和革命勢力遭到嚴重摧殘,中國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災難。
陳果夫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助紂為虐,為蔣介石效盡犬馬之力,他的所作所為受到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的一致反對。
4月14日,武漢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開會,提出將蔣介石、張靜江、陳果夫開除黨籍。
5月6日,武漢國民黨中央第二屆常委會第十次擴大會議討論,透過《懲辦反動分子案》,決定開除陳果夫等7人的國民黨黨籍。
但由於共產黨主要領導人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影響,再加之後來汪精衛的七一五分共,這些決議未能實現。
而陳氏兄弟卻在蔣家王朝中受到重用,一步一步爬上高位。
幕後臺前(1)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後不久,汪精衛也發動了七一五分共。
在蔣、汪聯合鎮壓共產黨後,寧漢兩政府的合併也就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為了爭奪中央領導權,國民黨各派展開了激烈鬥爭,蔣介石一時成為眾矢之的。
處於各種矛盾旋渦中的蔣介石不得不於8月13日離寧赴滬,14日,在上海發表辭職宣言,在一番“進退生死,一以黨之利益為依歸”的冠冕堂皇言辭下黯然下野。
對蔣介石的下野,二陳雖感十分惋惜,卻也無可奈何。
8月14日,蔣介石要離滬到老家奉化溪口,陳果夫與張群親自護送返浙。
在溪口,陳果夫陪蔣介石登武嶺,遊剡溪,徜徉於高聳的危崖和瀠洄的流水之間,賞隔溪之綠竹,觀嶺上之蒼松,似乎其樂無窮。
實際上,他們的心思,不在山水之間,他們在積極籌劃,準備蔣介石的重新上臺。
蔣介石下野後的第二天,即8月15日,北洋軍閥孫傳芳領殘部偷襲京滬路龍潭一帶,南京局勢日漸緊張,陳果夫與陳立夫這時對南京方面採取不合作主義。
當陳果夫陪蔣介石到奉化時,陳立夫退居上海。
不久,陳果夫也來到上海。
而南京方面因中央組織部代理部長吳倚滄病逝,電催陳果夫即到南京代理組織部部長職務。
對此,陳果夫大耍滑頭。
他想,接受任命,對不起蔣介石,不接受任命,南京方面會任命其他人,因此他欣然接受,但卻一直呆在上海,遲遲不赴南京上任,致使組織部長雖有名而無其實,部內工作處於混亂之中。
此時的陳果夫與陳立夫正在上海緊鑼密鼓地開展擁蔣活動。
他們上下串連,各方聯絡,逐漸聚集起一股強大的擁蔣勢力。
還在北伐戰爭時期,陳果夫與陳立夫為了反對國共合作,建立自己的嫡系勢力便與曾養甫、陳肇英等一些浙江籍國民黨員於1926年11月在廣東成立了一個組織——浙江革命同志會,這個組織以地域為紐帶,以擁蔣###為目的,很快得到發展。
後來,陳果夫隨蔣介石到南昌後,便與江西的反布林什維克組織頭目段錫朋搞到一起,並使這兩個組織聯合起來,成為國民黨內右派勢力的核心組織。
為了使這股右派勢力迅速控制整個國民黨,陳果夫經與蔣介石密謀後,便以中央組織部長的名義,將這個秘密組織成員委派為一些尚沒克復的省市黨部負責人,使這些地區一克復,便由他們的勢力控制起來。
但北伐軍佔領南京、上海後,由於蔣介石、汪精衛先後背叛革命,北伐一度停止下來,於是,這些拿著空頭任命的人一時好夢難成,只好從廣州、武漢來到上海,尋找他們的主子,此時蔣介石與二陳都自身難保,豈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只能惺惺惜惺惺而已。
但他們在同病相憐之中,也認識到了一個道理,即要想求得一官半職,必須蔣介石再起。
而陳果夫與陳立夫也從這些散兵遊勇中看到了東山再起的希望,於是極力鼓動他們聯合起來擁蔣。
這樣,以二陳為中心,這股擁蔣的勢力抱成了一團。
9月28日,蔣介石為了取得帝國主義的支援,偕張群一道赴日本訪問。
還在下臺之時,蔣介石在軍事上抓住黃埔系,把黃埔學生交給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長朱紹良負責,以保持自己對軍事實力的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