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4/4 頁)
陳立夫擔任文化復興會副會長後,不辭辛苦,踏踏實實做了很多工作,主要有:(一)振興中醫藥事業。
由於臺灣曾被日本侵略者佔領達半世紀之久,中醫被歧視、中藥不能開,民間治病由日式西醫取代。
日佔據前,島內曾有中醫1988人之多;光復時,有營業執照的僅剩8人,祖國醫藥事業慘遭摧殘。
對此現狀,陳立夫心急如焚,決定首先振興中醫藥事業。
怎樣振興中醫藥事業呢?陳立夫覺得應從輿論入手,改變人們對中醫藥的偏見。
為此,他親自寫文章、作演講,宣傳中醫藥的好處。
他在《我對於中西醫藥的看法》的演講中,公開提出,要為中醫打抱不平,他說:“我支援中醫的主要原因是看不入眼社會上不平的事,尤其是借外人的勢力來欺侮中國人,西醫壓迫中醫,我是要‘打不平’的。
”陳立夫認為中醫衰落的原因有三:一是五四以來,把中醫當作是封建文化加以反對,使中醫的理論基礎動搖;二是教育制度,西醫由於外國教會介入而建立學校,而中醫卻始終沿習師徒傳授,使之後繼無人;三是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多由西醫霸佔,使中醫受排擠、歧視。
他認為大陸方面做得好,所有衛生機構都是中西醫並重,中醫藥列入勞保範圍,中醫院校遍及各省,中醫、中藥學研究成績斐然,就是“文化大革命”也沒有把中醫“革”去。
陳立夫進一步指出,文化本身沒有中西之分,古今之別,只要對人類有益、是科學的,都應該採納並用。
中醫發汗採用桑葉、薄荷,西醫發汗採用阿斯匹林,兩者都適用,允許並存,而不應用阿斯匹林打倒桑葉、薄荷,使鄉間病人非走十多里路進城買西藥不可。
這叫“道並行不相悖”。
西醫有西醫的長處,中醫也有西醫無可取代的優勢,應該愛其所同,敬其所異。
陳立夫的演講由於持理公允,說理有據,又事關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所以深受公眾歡迎,一時間引起轟動,為中醫正名奠定了基礎。
不久,臺灣中國醫藥學院內部發生糾紛,一時無人主持。
當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