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間,活動範圍一直在河南。
據陳立夫自己說,他“原先的祖籍是河南鄭州,後來向東南遷至安徽,到了17世紀,明朝中葉年間,祖先的一支就到了吳興定居下來”。
開始,陳家祖先——胡公滿第78代孫陳縝(字幫德)率族人在湖州府歸安縣東林山一帶居住,此地距湖州府城東南45公里。
傳到陳縝的第17代孫陳應恪(字敬山)時,才遷至湖州府學前街谷詒堂。
世代經營絲業而起家,到了第23世陳豐時,家業才逐漸興盛起來,慢慢成為當地的望族,“以孝義受欽於鄉里”。
受到當地鄉民的尊重。
第24世陳絢,因熱心地方公益事業,地方政府曾題“聖門狷者之流”的匾額贈給他。
到了第25世陳延佑時,正逢太平天國革命興起,作為當地富豪的陳家理所當然地受到農民革命軍的衝擊而家道中落了。
。 想看書來
傳奇家世(2)
後來,太平天國革命失敗,陳延佑重振家業,苦心經營,使家道又復興如初。
陳延佑生有三個兒子,長子陳其業,字勤士;次子陳其美,字英士;季子陳其採,字藹士。
陳其業三兄弟的青年時期,正是民族災難深重,社會動盪不安,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蓬勃興起和發展的年代,“滿腔都是血淚,無處不著悲歌”,三兄弟必須面對現實。
老大陳其業,生於1870年,早年熟讀詩書,有意仕進,食廩後,目睹清朝統治者的黑暗,對政治也淡漠起來,他曾赴日本考察工業,希望能對國家有所裨益,但回國後卻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於是心灰意冷,便回到故里經營絲業。
陳其業對地方公益也頗熱心,“諸如蠶絲之改良,以維國權;典庫之低率,以通民財;河流之疏浚,以廣灌溉;他如襄助政府,綏靖閭里,有功桑梓者,不可悉數”。
抗日戰爭爆發後,陳其業到達重慶,被推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大代表,全國商聯常務理事、全國工聯會理事等。
國民黨在大陸失敗後,隨蔣介石到臺灣,晚年,思念家鄉之心與日俱增,1961年病逝於臺灣,終年91歲。
老三陳其採,生於1879年,早年赴日本學習陸軍,1902年回國後,創辦湖南武備學堂,任總教習,其時,秘密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
後任清軍南京第九鎮參謀,不久,榮升中樞軍諮府第三廳長,掌理全國新軍及排程事宜,並一度兼任保定軍校監督及主辦秋操。
後來因參加同盟會為清廷發覺,處境危險,便南下到上海,繼續從事反清活動。
辛亥革命後,任南京臨時總統府參謀本部次長,後經營實業轉入金融機構。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曾任江蘇、浙江財政廳長,導淮委員會副委員長,1931年任國民政府主計長,後又任中央銀行常務理事,中國銀行董事、交通銀行代理董事長等職。
於1954年8月在臺北逝世。
三兄弟中的佼佼者是老二陳其美,生於1877年,按其父的意願,是要他哥哥和弟弟讀書,他則學習商業,以維持家計。
因此,他早年只在鄉間讀過幾年書,到了15歲那年,便離開父母,到吳興縣屬石門鎮的一家當鋪,隨杭州人吳小舫學習典當業。
學徒之餘,他常看些書報,漸漸知道了一些國家大事。
那時,正值甲午戰敗,清廷對日本割地賠款,他非常氣憤,曾寫信給他弟弟陳其採,勸其學習西學,以求實用,他自己也於1903年到上海學習商業,並在一家商店裡當上了會計。
上海當時是新###動的中心,也是救國運動的中心,陳其美到上海後,結識了革命黨人秋瑾、徐錫麟、譚人鳳、張靜江等,並在他們的影響下開始了革命活動。
這時,他才感到自己所從事的商業於國於民沒有什麼用處,他曾慨嘆道:“商賈徵逐末利,何補於國家的危亡。
”於是,他放棄了商業救國的理想,於1906年東渡日本留學,先入警監學校,後改入東斌學校學習軍事,也就在這時,他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
這一年,蔣介石也來到日本,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相識了。
由於都是浙江人,再加上意氣相投,一個是自詡“以冒險為天職”的革命家,一個是渴望投身行伍以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青年,二人徹夜長談,相見恨晚,很快便義結金蘭。
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