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到。鉅額政治資金來源於公眾中的極少部分人和利益團體,他們企圖在候選人身上得到某種利益和好處。在徵集競選捐款的時候,競選者也會對他們作出一些承諾,一旦他們成為總統,將給他的資助者同等甚至是更多的利益。
美國人從小便受到父母、老師的教育——每個人都能成為總統。正是由於這樣的總統教育,許多美國青少年便把目光投向了白宮,都想成為美國最高權力機構的主人。對於選民來說,競選者的勝利與否,和他們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大多數競選者都知道如何安全地忽略自己的選民,以便集中精力拉攏那些民意測驗中猶豫不決的選民,集中精力於選民非常關心的問題,以迎合選民的心理。成功的競選者都知道選民在自己的成功中佔據的重要地位。為了贏得選民的支援,競選者們想盡一切辦法,在最後的投票中得到大多數的選票支援,獲得競選的勝利。這就是美國總統競選的一些情況。
經過周密的考慮,10月3日下午,克林頓與希拉里在小石城原議會大廈前召開新聞釋出會,向新聞界與聚集在那裡的數千名支持者宣佈,克林頓將競選1992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林頓表示,他倡導的是理念而不是口號,他要帶領民眾重建美國夢,為那些被遺棄的中產階級而戰,為他們提供更多機會,讓大家能肩負起更多的責任。在35分鐘的參選演說中,他說:“今天,你們大家用各種方式把我引向這裡,引向我熱愛的生活與工作,使我有機會承擔起一項偉大的事業:維護美國之夢,恢復被遺忘的中產階級的希望,併為我們的孩子開拓美好的未來。”
過關斬將,鐵騎橫掃途中障礙(2)
經過與希拉里及其競選班子的反覆考慮,克林頓把自己的競選主題確定為:中產階級承受經濟重負的時間太長了,他要改變這樣的狀況。事實證明,他的這一策略非常成功。他抓住了美國人最關心的問題,即經濟復甦的問題,這是他取得競選勝利最主要的原因。
演說完畢,克林頓微笑著轉身擁抱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兒,會場上響起了《不要放棄明天》的歌曲,這是他參加總統競選的主題歌。
當時的主流媒體並不看好克林頓能透過初選,更別提他能當總統了。最初他被描繪成有趣但默默無聞、根本就沒有獲勝希望的形象。媒體認為他雖然相貌堂堂、口齒清晰,卻只有46歲,要當總統還是稍嫌年輕且經驗不足。但隨著克林頓改革的資訊抓住了潛在的選民,媒體和布什政府的支持者們都開始注意他,並且也開始注意到他身邊的希拉里。希拉里與克林頓靠著朋友和工作團體的協助,渡過這段難熬的日子。
在克林頓宣佈角逐提名不久,希拉里便開始籌組自己的工作團隊。這有別於一般的做法。通常候選人是由他的團隊來安排其妻子的行程和訊息釋出,而希拉里打破了傳統,並且在以後的幾個月這一情況越來越明顯。
希拉里第一個求助的是麥琪·威廉姆斯,當時她還在賓夕法尼亞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80年代時她們曾經一起在兒童保護基金會工作過。希拉里非常欣賞麥琪的領導和溝通技巧,認為她能沉著應付任何狀況。結果,麥琪在整個競選過程中給了希拉里很多的建議和支援。
在競選期間為希拉里工作的三位年輕女士成了她非常重要的幫手,後來陪她度過了八年白宮歲月。帕蒂·索利斯的父母來自墨西哥,在芝加哥長大,曾為市長理查德·戴利工作,是位政治活躍分子。她沒有參與總統競選活動行程安排的經驗,也從未有人告訴希拉里何時何地該做些什麼,但帕蒂非常聰明,很自然而然成了她的行程安排者。並且,她還能果斷和樂觀地應付來自政治、人群和準備工作的挑戰。帕蒂安排希拉里的生活起居長達九年,成了她親密的朋友和顧問,直到今天她仍需依靠她。
卡普里西亞·佩納維奇·馬歇爾來自克利夫蘭,是位精力充沛的年輕律師。她的父母也是新移民,媽媽是墨西哥人,爸爸是來自前南斯拉夫的克羅埃西亞難民。1991年她在電視上看見克林頓發表演說,當即決定要投身克林頓的競選陣營,她花了好幾個月時間向俄亥俄州黨代表拉選票,後來受僱於希拉里的工作團隊,負責先遣工作。這類工作基本上是屬於年輕人的,為他們從政提供初步經驗。卡普里西亞很快便進入狀態。卡普里西亞在克林頓第二個總統任期內擔任白宮社交秘書,她在壓力下還能保持幽默,這點對她和希拉里都頗有幫助。
來自加州的凱莉·克雷格黑德原是跳水選手,長得很美。凱莉本來就是個很有經驗的活動策劃人,她負責安排希拉里的行程。在往後的八年,無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