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第1/4 頁)
就是孫覺和王安石曾經的徒弟——王令。
這位詩人也是高郵人,雖然年少,寧願縱情於書山學海之中,也不遠銳意於科舉,可他本身又沒有子貢之能,還是靠著王安石的資助才娶妻生子,他的妻子就是王安石舅舅吳蕡的女兒。可他最終還是因為貧困潦倒,病死了,那個時候年僅二十八歲。
如今只剩一個年輕的寡婦含辛茹苦的帶著剛出生就沒了父親的小孩子,好在是個男孩,在那個年代,男孩子就一個家的頂樑柱。這位王吳氏也是硬氣的女人,既沒有求助孃家,也沒有求助王令的堂叔,和同樣守寡的大姑子以及她的兒子守著家中的幾畝薄田度日。
他生前才華滿腹,死得時候卻是如此寂寂無聞,家徒四壁。遺屬同樣遭受的貧困侵蝕。雖然說是人各有志不可強求,但是,王令英年早逝這件事一直都讓孫覺和王安石覺得非常痛惜。
第三件事,蔡道告訴孫覺,讓他也去信勸阻蘇轍,即便此次進京,也不要擔任執政之職。如今的汴梁城就是大火坑,不但會被將來的糧食危機引火燒身,還會遭到宋哲宗的嫉恨,完全是得不償失。
至於張叔夜和宗澤,孫覺如果真得要被調離京兆府知府之職的話,他就不必再上書朝廷,特意舉薦或者安排他們。他們的將來還是任由朝廷處置為上。
xbqgxs
第306 五封信2
至於張叔夜和宗澤,孫覺如果真得要被調離京兆府知府之職的話,他就不必再上書朝廷,特意舉薦或者安排他們。水印廣告測試 水印廣告測試他們的將來還是任由朝廷處置為上。
畢竟,相對於保守派和變法派的那些重要的大臣,他們兩個如今都還年輕。還是讓他們感受一下官場的沉浮,讓他們用眼睛和心去看一看兩派鬥爭究竟孰是孰非,去深入民間瞭解一下普通老百姓的疾苦,讓宗澤和張叔夜自己去思考,究竟這兩派所做之事,是不是大宋朝真正的前途所在?
告別了孫覺,蔡蘭陵來到了第二個目的地,北洛河。
第三封信就是交給蔡道的族兄,仙遊縣蔡家的家主蔡玄。
如今,宗澤和張叔夜還只是白身,掛著勾管渭河和涇河屯田事宜的官職,而管理北洛河屯田事宜的蔡道的族兄蔡玄,他的官職已經僅次於孫覺了。他出山之後,起家就是孫覺這個永興軍路觀察使的屬下——從八品的觀察支使。畢竟,他是蔡襄的長子,士林間的名聲也不錯,也是因此,宋神宗才給他蔭補了這個官職。
由於上任時間短,而且他比宗澤和張叔夜晚到了不少時間,所以,他在北洛河第一年的政績自然趕不上前兩者那麼耀眼。而且,他之後的幾年中,一直在嚴格按照蔡道的建議,一邊治理北洛河並不是太嚴重的水土流失,一邊想法設法地傳播蔡氏的種田之法。
想要治理水土流失,一就要花費大量的錢財用來植樹造林和種植苜蓿固土,這些都是在短期之內看不見效益的舉措,而且,在別人的眼中,也會浪費一些河邊肥沃的土地。
蔡道在知道後,心裡非常明白,表面上,宗澤和張叔夜的舉措的確是能夠大幅度增加關中八百里秦川的糧食收入,可是,歷經秦漢唐近千年的開發,這片沃土已經被漢人利用過度了。如果不修養生息的話,幾年後,田地裡的糧食產量就會不增反減。
況且,大宋朝歷任皇帝任上,黃河是重中之重,一旦決堤,不知影響遼宋邊境的安全,更影響到了汴梁城的安慰。黃河之中的泥沙大部分都是來自黃土高原,所以,治黃先治渭,一旦減少八百里秦川上的三條河流內的泥沙量,黃河的情況就會大幅度的減少。
當然,綜合治理黃河,這是一個時間非常長久的工程。畢竟,好有西夏這個上游的農牧結合的國家也在一直為黃河中的泥沙添磚加瓦,這是秦漢唐三個朝代所沒有發生過得。所以,沒有五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努力,想要見到效果,無異於痴人說夢。
不過,考慮到蔡玄的立場,一旦朝廷有意將他調任,或者繼任京兆府的人是歸屬於保守派的大員,蔡道就建議他,立刻辭官。不然,會受到蔡京和蔡卞兩兄弟的連累,被貶到嶺南可就不妙了。
第四封信,蔡蘭陵也同樣在路上交給了被免了官職的,蔡道的那個便宜父親蔡卞一家人。如今先皇駕崩,汴梁城裡的局面,蔡卞比他的大哥蔡京看得要清楚的多,更何況,他還是王安石的女婿。
蔡卞自己也反反覆覆地考慮過,是不是應該像大哥那樣,沒有節操的轉投保守派陣營的懷抱,先不說那些人會不會接收自己,如果他真得這麼做了,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