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2/4 頁)
到王矽和蔡確的態度,經過幾番思量之後,也都紛紛保持了沉默。這樣的場面搞得宋神宗十分的尷尬。
於是,宋神宗不顧大臣反對,立即下詔派徐禧與內侍李舜舉去西北,探察築城這件事是否可行。
宋神宗本就是一個銳意進取君主,即便經歷過去年的慘勝,他還是想要在自己有生之年滅掉西夏這個的疥癬之疾,不想遺禍子孫。
蔡道得知這個訊息之後,心中大為不安。
他並不知道徐禧與李舜舉是誰,自然也不知道他們的能力如何。可是,他知道沈括啊。
蔡道隱約還記得他看過的度娘裡關於沈括的百科知識。沈括,最高也就是做到龍圖閣學士,並未當個丞相和樞密使之類的職務。
那麼,如果這次永樂城建造成功的話,沈括作為發起者,肯定是首功,當丞相也許不夠資格,可當個樞密使則完全不在話下。那麼,他在後世也就不僅僅只
…網友請提示長時間閱讀請注意眼睛的休息。:
這是華麗的分割線………apltiapgt
是個聞名遐邇的科學家了。
這中間一定是出了什麼大的差池,而永樂城建城計劃到最後也一定不會成功。這就是蔡道基於沈括的相關資料得出的判斷。
由於系統的限制,蔡道無法獲知關於在元豐五年,宋夏之間發生戰爭最終的結局。
可是,就是蔡道這個兵法外行都能看得明白,元豐五年,大宋的戰略部署必須嚴防死守現有疆域,而不是去主動出擊。
西夏國自李元昊立國之後,行軍打仗一直在沿用李元昊的戰法——集中優勢兵力,攻打任何一路孤守的宋軍。
仁宗朝,宋軍幾路人馬每每遭遇到李元昊軍隊的時候,不能取得勝利,甚至於最後兵敗身死。就是因為這位西夏國的皇帝身邊總是聚集著二三十萬軍隊,這樣在兵力上西夏國就形成了區域性的優勢。
在加上,宋將昏庸驕狂,文臣又在後方瞎指揮,這就導致了仁宗朝與西夏國的三次戰役——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和定川寨之戰皆以宋軍慘敗而告終。
自此以後,西夏國每每侵略宋國,其統兵的元帥都是如此。
蒐羅全國幾乎能動用的所有兵力,去集中攻擊大宋西北的任意一路。
而大宋經過五路伐夏之後,鄜延路,環慶路,涇原路這三路,雖然已經把之前損失計程車兵,都已經補充了充足計程車兵。可這些都是新兵啊!士氣和經驗都不足,又如何抵擋全民皆兵的西夏兵。
這一次,鄜延路,環慶路,涇原路這三路光是獨自防守都感到極為吃力,如果西夏國大舉進犯的話,他們也只能協同防守,才能夠應對這一次的軍事報復行動。
就更別說,在這個時刻,沈括居然敢去主動招惹西夏國的重兵,究竟是誰給他的這個膽量。
在邊境上建造一座大型城池,大宋國不但要派出重兵防範西夏國的偷襲,還得徵集大規模的百姓去服徭役。
要知道,在北方,這個時候可是農忙時節,正是農民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一下子要徵集如此多的百姓去修建永樂城。
又會是誰得到永樂呢?
而且,城池建造的規模越大,耗時就會越長。到時候,這些百姓無法歸鄉,勢必會耽誤整個關中糧食的收割和秋季冬小麥的播種。
這樣一來,今年和來年,關中地區百姓的負擔就會變得越來越重。萬一再遇到任何天災**,那些百姓又該如何活下去呢?
也許,到了那個時候,蔡道也可以效法鄭俠,畫上幾幅流民圖,去諷刺一下英明神武的宋神宗去了。
更何況,這一次,宋神宗身邊,可沒有王安石這個完美的背鍋俠存在,到時候官家又該如何應對呢?
橫山,那可是西夏國的生命線,即便西夏國朝廷的人全都是酒囊飯袋,也知道它的重要性。難道,宋神宗和沈括都指望著,西夏人會什麼都不做,眼睜睜地看著宋國把永樂城建起來嗎?
沈括、宋神宗他們難道就沒有認真想過,守護永樂城和建造城池百姓的重兵又從哪裡來?
宋神宗真捨得把汴梁城裡這些老爺兵都派到那裡去送死!
而且,戰略物資本就貧乏的關中,士兵要吃糧食吧!建造城池的百姓就算不給工錢,那也得吃糧食吧!
糧食又從哪裡來呢?
關中不比汴梁以東地界,可沒有運河可以運送糧食。不通水路的話,運送到關中的糧食,就算是這中間沒有任何人貪汙,也肯定會被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