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4/4 頁)
這些人送回舊土才好。
為了辦好這件事,大約需要數月時日,尊使也看到了,智盛年輕才淺,我若離去其難以成事。
如此,我需緩行數月。”
特使期期艾艾道:“這……這如何是好?若尊王不成行,鄙人見了皇上不好交差。”
麴文泰堅定說道:“就這麼辦了!皇上英明無比,定能體恤下情。
對了,尊使回京之時,若看那些異域女子順眼,不妨攜帶回京。”
特使連連搖頭,在這裡享幾天豔福還是可以的,若把那些女子帶回長安,再借他幾個膽子也不敢。
第二日,特使押運葡萄走上返京的路程。
這日來到伊州地面,特使看到一名大將威風凜凜當路而立,定睛一看,識得此人正是李大亮。
原來李世民為了防備伊州發生變故,遂讓李大亮帶領五千精兵前來加強防守。
李大亮一面加強防守,一面派人四處偵知高昌和西突厥的動靜。
像特使在高昌國的作為,他也略知一二。
二人見禮之後,李大亮揶揄道:“瞧特使的神色不錯,想你這些日子在高昌國定是快活得很了。”
特使滿面羞慚,囁嚅道:“下官……下官為了護送葡萄,不好在伊州停留,恕不奉陪了。”
說完拱手離去。
李大亮後來將特使在高昌國的荒唐行為密報給李世民,此名特使的下場可想而知。
李世民那日處理完特使之事,接下來與身邊的幾名臣子進行了一番議論。
馬周說道:“這名特使膽大包天,明明知道高昌國與我國交惡,竟然不顧國體,做出如此的齷齪之事。”
岑文字道:“想起蘇武出使匈奴之事,委實令人可敬可嘆。
蘇武不理會匈奴的威脅誘降,寧肯到北海牧羊十九年,其節不改,實為使者之楷模。”
李世民嘆道:“是啊,人之心性難測,此名使者如何能與蘇武相比?朕這些年來推行清明政治,無非想讓各級官吏袒露心跡,除官俸之外,不妄取他財。
大約人皆有貪慾吧,朕遇到這等事,不能像對待長孫順德那樣,賞物以使其自悟。”
長孫順德此時已逝去多年,李世民提起的這檔子事還是貞觀初年時的事情。
貞觀元年,長孫順德接受他人贈絹,被人告發到李世民那裡。
李世民嘆道:“順德數有功於國家,國家之府庫其實為大家共有,他何必如此貪心呢?”
。 想看書來
李世民詰責文泰 侯君集出征高昌(8)
李世民惜其有功,不願意加罪,第二日,李世民在殿上反而當著大家賜給長孫順德錦絹數十匹。
長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