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便正式開始了——
TBC
令人糾結的“黑魔法工廠”
新生總是嘻嘻哈哈的,新生也總是充滿好奇的。
何況你能對一群嘰嘰喳喳、東張西望的十一歲雄性螞蚱抱有什麼希望?
不同於海姆達爾“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煥然一新般的新鮮感,這些新生儼然飛昇到“看山是水、看水是山”的更高境界。混在人群中的海姆達爾徹底體味了一把各種言論交相呼應、各國語言縱橫交錯的神奇時刻。往往一根普普通通的柱子都要被嘰裡呱啦各類語種反覆洗禮、評頭論足一番,估計這“品鑑大會”每年都會如期開幕,只是可憐了這些風雨無阻堅守崗位的科林斯石柱了。
坐在一年級席位上舉目看去,中央講臺後方坐著一排衣冠楚楚的成年人,有男有女。毫無疑問,他們肯定是本校的教職員工們。海姆達爾曾經跟著三位師兄蹭聽過幾位教授的課,因此其中有幾位他認識。(這裡的認識指臉熟)
眼睛從左掃到右,他奇怪的發現,校長卡卡洛夫竟然不在其列。還有什麼事比迎接新生入學更值得他去關注的?
這個校長當的真不咋地。海姆達爾悄悄撇了撇嘴。
“校長怎麼不在?”
看來不止他一人有這個疑惑,話語是從左邊傳來的,海姆達爾略略側目,映入眼簾的卻是一張面無表情的淡漠容顏。這位坐在左手邊的仁兄髮色褐黑相雜,面板略黑,不苟言笑的五官雖然不若西歐人那般深刻內斂,卻擁有別樣的獨特魅力。或許察覺到海姆達爾的打量目光,那雙冷冰冰的深咖啡色眼眸猝然瞟來一眼,不知道為什麼,一股悚然從心底掠起。
海姆達爾立刻拔回視線。顯然這位兄臺不是談天說地、酷愛交友之人,看來螞蚱堆裡不是隻有螞蚱的。
雖然沒瞧到問題的主人,好在對話依然持續——
“校長先生眼下在義大利,聽說義大利、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幾國的魔法部打算邀請德姆斯特朗的魁地奇校隊去進行一場巡迴友誼賽,如果賽程安排下來,估計這一整個學期校長先生都要帶著校隊在外東征西跑了。”
這番言論自然贏得了多方關注,眾螞蚱譁然。一時間,整個一年級席位又進入到新一輪的嘰嘰喳喳之中……
海姆達爾發現,雖然耳畔比較吵,但是“聲波汙染”的擴張程度卻極其有限。
究其原因就是,人少。
1991年,德姆斯特朗專科學校本屆的新生人數沒能超過三十五人(34個)。這個數字在其它,比如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看來簡直是奇恥大辱,但在德姆斯特朗卻已經超過及格線很遠了。
魔法世界每年誕生的所謂純血統新生兒到底有多少,曾經有人做過調查,結果令人震驚。每況愈下已經無法包容概括,那太溫和了,數量的下降程度可以用“肝膽俱裂”來形容。
這個現狀已經被各國魔法界寫入有待解決的重中之重的備忘錄中。雖然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情況卻未能好轉。每年都有麻瓜滲入到魔法世界,令人防不勝防,再加上泥巴種這個令魔法界哭笑不得的“外星物種”,純血統已經完全失去了他原本的優勢,人們不再只關注純血統,而純血本身的不求上進也是令社會大眾大失所望的主要因素之一。
或許就像某隻黑色的神奇動物說的那樣:【他們只想著如何利用地位去吃喝玩樂、積累財富,從而變得思維麻木四肢僵硬,無法再致力於魔法的推陳出新,甚至連個像樣的鐵甲咒都念不清楚。沒用的廢物!】
***
德姆斯特朗專科學校每學年招進的新生人數並不均等,有時候人滿為患,有時候卻連及格線都不達。這個巨大的落差不僅源於這間學校堅持的純血統入讀模式,更多的卻是來源於建校以來不畏輿論強硬秉持的黑魔法教育這個主因。
不是所有的巫師都畏懼黑魔法如猛虎,儘管這個人數猶如滄海一粟。諸國“家世清白、廉潔奉公”的政要們時不時“關愛倍加”的鞭策撻伐,魔法界冷眼旁觀、不贊同的嫌惡視線,以及被空穴來風吹得深信不疑的家長們,都是導致新生人數起起伏伏的主要因素。
雖然如此,德姆斯特朗還是義無反顧地揹負起它那“並不值得稱頌”的辦學宗旨,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1940…1943年四年間零新生的慘淡資料都未能撼動它半分。
德姆斯特朗的辦學宗旨從沒有變過,鼎盛時沒有,凋敝時更沒有,儘管它臭名昭著、聲名狼藉。讓學校的教職員工們感到欣慰的是,他們的堅持是有回報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