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的氣,同樣當了中國人的俘虜,這回應該平等了吧,可他們還要受到美國戰俘的侮辱———一種玷汙穆斯林的侮辱,這口惡氣怎麼吞得下? 是可忍孰不可忍! 於是,同仇敵愾,群起回擊美國佬的瘋狂挑釁。為此,這些維護安拉與穆罕默德尊嚴勝過自己生命的穆斯林弟兄們,必欲與美俘們一決雌雄,鬥個你死我活才罷休。戰鬥相當激烈,有十多人被打得鼻青眼腫嘴角流血,如果動用武器,必定死傷累累。因為志願軍的嚴厲干涉,戰鬥才被迫停止。土耳其戰俘們氣猶未平,透過上尉向志願軍戰俘營行政長官表達了他們的強烈要求: 查清肇事者,嚴懲不貸。
第39節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糾紛雙方還是美國戰俘和土耳其戰俘。又是打群架,又是土耳其戰俘首先動手毆打美國戰俘。這回審問當事人,雙方都守口如瓶,不肯供出打架的原因。
這就有些蹊蹺了。於是做思想工作,由所在的俘管團最高政治領導人夏時政委集合戰俘作報告。
夏時,湖北人,年輕的時候到上海一家香菸廠當工人,由中國第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介紹參加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工人運動,後來加入了新四軍,一直做政治工作。他個子不高,性格開朗,很健談,對待任何人都顯得和藹可親。他稱戰俘為“同學”,戰俘則稱他“夏教員”,不稱“長官”。
“夏教員”今天有點師道尊嚴。不,簡直有著法官的威嚴。
“同學們———! ”他挺直身子,板著面孔喊了一聲,開始訓話,“我們中國人民志願軍認真地實行日內瓦國際公約,這是有目共睹的。可以無愧地說,我們寬待戰俘,已經超過了日內瓦公約的標準。你們不要忘記; 日內瓦公約中有一項條款規定,所有戰俘必須遵守收容國的正常管理制度。你們中間有些人,屢屢違反戰俘營的紀律,這是絕對不能允許的。今天發生的打架事件,有關當事人必須交待違紀經過和原因,我們的政策是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為了維護戰俘營的良好秩序,糾正不良風氣,也為了你們的切身利益,我們一定要查清這件事情,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難得見到“夏教員”如此聲色俱厲,戰俘們震動了。有幾名戰俘當場嚷嚷;
“誰幹的壞事應當有勇氣站出來! ”“要像個男子漢! ” “不要連累大家……”
當晚,第一個來認錯的是美國戰俘鮑比·戴高樂。他是法裔美國人,本是個坦克兵,下士軍銜,在雲山戰場被俘,才19歲,金黃色頭髮,碧眼,矮矮胖胖的身材,紅紅的臉頰上佈滿雀斑,一副頑童模樣,平時愛打籃球,性格活潑,老是一副無憂無慮的樣子。
每個戰俘中隊都配有幾名外語翻譯,編制名稱一律喚作教員,有的分管訓練,有的分管生活。鮑比找到分管訓練的教員,神色泰然,雙眼閃光,好像一個淘氣的孩子將自己的淘氣活動當成英雄行為,帶著幾分自賞的神情向大人敘述自己的淘氣經過。
“你們想象不到吧! 你們這些清教徒管理的戰俘營中,竟會有販毒者和吸毒者。”他撇撇嘴,聳聳肩,說得神乎其神。“販毒? 吸毒?!”教員大驚失色。
戰俘們入營的時候,每人所帶物品都是經過仔細檢查登記的。確曾有人帶著毒品踏進戰俘營,但都被沒收,點滴不留。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俘管營絕對禁止任何戰俘吸毒。
“是的,有人販毒,就會有人吸毒……”鮑比覺得自己的敘述頗具懸念效果,便故意賣起了關子。 “誰販毒? 誰吸毒? ”教員緊緊逼問。
“我參加了吸毒,我有錯。至於誰販毒,對不起,我不能說。”“為什麼? 有人威脅你? ”
“不,我在毒品成交的時候,向賣主發過誓,決不出賣他。”鮑比昂起頭,頗有一點西部牛仔的氣概。“我來向你們認錯,是因為我明白了這事不體面; 即使在美國,政府也是禁止吸毒的。你們追查這件事,能夠阻止發展,對我也有好處,趁我還沒有成為癮君子……”
教員迫不及待地打斷他的長篇大論; “快說,什麼毒品? 哪裡來的? ”鮑比從口袋裡掏出了一撮乾枯了的植物葉子。有了線索和物證,案情調查勢如破竹。
幾名志願軍分隊幹部和一些戰俘見到乾枯的植物葉子,都想起了戰俘們集體上山打柴的情景……
上山打柴,是為燒炕取暖和食堂燒飯用,平均每週上山一次。這樣的機會,戰俘們都當成遠足旅遊一樣高興。美國戰俘嘴巴饞,心眼多,一鑽進山林,就遍地尋找各種野果,塞滿口袋帶回營區,用石塊架起小爐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