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漢代玉器的材質主要是軟玉。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遐邇聞名的“絲綢之路”,新疆和田美玉沿著“絲綢之路”源源不斷進入中原,使得玉器製作業得到極大的物質保證,開創了和田玉主導後代玉器材質的歷史潮流;同時,也改變了漢代以前玉器不少就地取材、使用當地較次玉材的境況,從而使得漢代玉器的質量有了根本提高。
漢代出現了玉衣、玉握、玉枕、玉劍,此類玉劍有劍首、劍格、劍心、劍、佩玉中出現玉舞人、玉鷹、玉熊、玉仙人、騎馬、玉避邪、玉璽印、玉鳩首杖、“九竅”玉器(眼蓋、鼻塞、耳塞、口含、塞、生殖器塞)、仕女形在漢代佩玉俱多。玉雕動物在漢代也常見。漢代玉器寫實,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體圓雕,雕琢手法突出的是“漢八刀”和雙溝碾法(又稱“遊絲毛雕”)。“漢八刀”反映的漢代玉雕的簡潔明快。
辟邪是傳說中的神獸,漢代始流行於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前常有大型石刻辟邪守護,漢代玉器中也出現了辟邪形象。展品中的東漢青玉辟邪來自陝西寶雞,它舉首怒吼,挺胸突臀,兩翼內合,前足直伸,後足直立,威武兇猛,似有拔天撼地的驅邪逐魅之氣概,將大漢帝國氣宇軒昂的一代精神本質表lou無遺。
第九章魏晉南北朝玉器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戰亂紛起,處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玉文化的發展受到了抑制。尤其是曹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致使葬玉一落千丈,僅為趨向寫實而又簡括的玉豚、玉蟬之類的玉雕,在有限的範圍內流行。此時佛教乘戰火烽起、生靈塗炭之機,深入民間,擴大影響,促使玉工藝轉向新領域,以和田玉雕造佛像或引進玉佛,在民間以曲陽白石和黃花石替代和田玉造“玉佛”供養。總而言之,在這一時期,玉器工藝比兩漢顯得蕭條,傳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做工也顯得簡略樸素,精工者極少。表明古代玉器史已由高度發達的、處於巔峰地位的兩漢玉器工藝,漸漸向它的低谷滑落。同時又出現了向新功能、新領域轉化的萌芽。
魏晉南北朝玉器的總體面貌及格局,表現在兩個方面:
(1)當時是介於以傳統風格為主的漢代玉器輝煌期,至開放的唐代玉器高峰期的中間低谷期。
(2)當時從商周、秦漢以來,中國玉器以禮儀用玉和喪葬玉為主的古典玉器傳統,至唐宋玉器逐漸以裝飾玉、實用鑑賞玉為主的中古風格的過渡時期。
其玉器的風格特點是簡單,用途簡化,裝飾簡。漢代以前盛行的禮儀玉,魏晉南北幾乎不見,偶爾所見琮璧禮玉,或是前代舊玉,或是仿摹,沒有創新。喪葬玉在此時期,也大為減少,不受重視。魏晉南北朝玉器,有所創新並打上時代特點的,要推日用玉和裝飾玉。當時日用玉有玉杯、玉帶具和玉印等。玉帶釣的特色在當時:器型一般較小,鉤首多作龍首形,變厚變寬。當時的裝飾玉承襲漢代風格,有衣著飾玉和劍具飾玉兩類,但品類、造型及雕琢風格,均遜於漢代。玉珩,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流行玉佩,多數作如意雲頭狀。
當時的玉劍飾,也已是風燭殘年,自西漢達到頂盛時期以來,逐漸走下坡,至魏晉時期僅見劍首、劍等零星飾玉。當時的鑑賞陳設玉,有玉辟邪、玉瑞獸等,目前所見多為傳世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器,其用途主要有三類:
(1)生活用具~有玉杯、玉帶鉤、玉印等。
(2)裝飾呈美用~主要是玉珩及其他佩。
(3)陳設鑑賞用~多為玉辟邪玉瑞獸。
當時玉器的裝飾風格有三個特點:
(1)是漢代玉器裝飾風格的沿襲。
(2)是唐代粗陰線裝飾的肇始。
(3)是玉器總體裝飾格以素面為主。
第十章隋朝
隋朝歷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卻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朝代:她為大唐帝國的建立鋪平了根基。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藝也不曾有什麼獨特的建樹,可她卻為一個新的玉器時代拉開了序幕。
第十一章唐代
唐代玉器有顯著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玉料的精美化,工用的文玩上,裝飾鑑賞化。
唐代玉料以和闐青白玉為主,其它玉料少見。除此之外,大量的雜瑪瑙、透明水晶等,多數不見於國內礦藏,可能從西域輸入。功用文玩化,是說唐代玉器比起周漢玉器更親切可愛,更具玩賞性。周代玉器以禮儀玉器為主,不能隨便玩甕。漢代喪葬、辟邪玉主宰世界,把玩受到限制。唐代以前玉器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