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外施黑釉的碗,這種裝飾唐代中僅河南鞏縣窯有類似製作,但鞏縣窯釉面不光亮,外釉烏黑;渾源窯則釉面光潤,外釉介於黑、褐之間,具有其獨特風格。除碗外,特色器形有唇口小罐,口沿凸起一道圓唇,平底,罐外印席紋裝飾。還有一種碗形淺式、敞口、平底研磨器,器內劃刻橫、直線,線紋凸起,利於研磨。(2)金、元產品仍以白瓷和黑瓷為主,白瓷的特徵;1.白釉多呈牙黃色,胎、釉之間敷化狀土。2.器形有碗、盤、罐、甕、枕等器。3.器物分光素和帶裝飾兩大類,裝飾技法與劃花、剔花、印花、貼花、繪花等,常見紋飾有葵花、葉紋、S形曲帶紋等,紋飾剔、劃花後lou胎,呈咖啡色。4.白釉印花盤均採用疊燒法,盤心留有不同數量的支燒痕跡。白釉繪花盤有采用刮釉疊燒的,盤心一圈無釉,具有金代製作特徵。黑瓷的特徵:1釉色烏黑滋潤,流釉性較大,普遍敷化妝土。2器形有罐、枕、盒等器,以各式罐為多。3裝飾技法有劃花、剔花和印花,以剔花最富有代表性,施釉後剔刻裝飾花紋,剔去的部分呈白色,襯托出黑色的花紋。紋樣與白瓷題材相同,佈局疏郎,線條簡練。有一種紋飾是剔出一個小圓圈,中間留一朵小花,空地劃一些花紋,這種方法是別的瓷窯中少見的。(3)金、元時期還仿燒頂窯、鈞窯和磁州窯器物。仿頂器物僅仿印花裝飾技法,但紋飾題材與裝燒方法均與頂窯不同。仿鈞器物主要仿鈞天藍釉大碗,造型與釉色與鈞窯有差別。仿磁州窯有白地黑花盤、碗及枕等器物,盤、碗紋飾為簡單的花草,枕面則胎較薄,易碎。(4)白釉剔花裝飾品種,河南修武當陽峪窯也有製作,兩窯的主要區別如下表:當陽峪窯渾源窯剔花lou胎呈深或淺咖啡色呈深咖啡色白花雪白灰白或牙黃色化妝土潔白內含黑點雜質紋飾以方格輔助紋飾為其特色以S形曲帶紋飾為其特色技巧成熟稍差。
懷仁窯:
在今山西懷仁縣,故名。始燒於金代,歷經元明兩代,以燒黑瓷為主。其產品特徵和鑑定要領是:(1)胎色灰黃,較粗糙,胎體厚重。(2)產品大多是瓶罐之類,以罐為多。(3)裝飾有粗線條劃花及剔花兩種,紋樣多數是十分草率的卷草紋,只用單線劃成,不剔空地。有的則是把空地劃成席紋。此外,以弦紋裝飾瓶多見。
陽城窯:
在山西陽城縣,故名。文獻少有記載,窯址於1980年在陽城東關外的窯畔間發現。以燒製白瓷為主,多為盤、碗等日用器皿,其中折腰盤,顯系仿定窯作品;定窯生產的大蓋缸等,在該窯址中也有發現。胎色較灰,為增加白度,均施白化妝土。
盂縣窯:
地在山西盂縣而名。文獻最早記載見於《元一統志》:“石甘有窯十處在盂州。”《永樂大典》:“盂縣磁窯一座,在縣東南三十里。”1977年在山西盂縣磁窯坡發現了窯址。產品以白瓷為主。有印花、刻花等裝飾也有的以鏤空裝飾器足。
蒲州窯:
在山西省永濟,因舊屬蒲州,故名,系元代北方著名瓷窯。以燒法花器而稱著,胎骨為土定、所燒瓷器,釉色鮮麗,色色俱佳,藍如寶石,紫如紫晶(葡萄紫)黃似金箔,而孔雀
綠一色,尤以妍麗。花紋以花草為多,也有用開光法作八仙或人物故事。
長治窯:
在今山西長治八義鎮,故名。燒瓷品種有白釉、白釉紅綠彩、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種,以白釉紅綠彩繪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畫折枝花卉,有畫魚紋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燒痕,這種碗晉南地區金墓出土過。白釉有刻花及畫黑花裝飾,刻花紋飾較簡練,黑花多繪於碗內或罐外,紋飾多為折枝花卉,也有魚鴨等紋,但為數較少。
交城窯:
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燒於唐,以白釉產量最大,有盤、碗、壺等器物,還發現有黑釉斑點拍鼓殘片較多。宋代有發展,仍以白瓷為主,也有當時北方各瓷窯所習見的動物小雕塑;還燒製白釉釉下赭彩繪裝飾,特徵與介休窯大體相同,赭彩有呈桔紅色者,其他地區極少見;珍珠地劃花裝飾種有枕、洗等器,但產量較少。
榆次窯:
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數屬榆次縣,故名。此窯產瓷,明初已有記載,孟家井柏靈廟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記中說:“榆次縣治之北六十里有鄉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窯址遺存大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風。
陝西省:
耀州窯:
在今陝西銅川市,宋屬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