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大窯系。到了南宋晚期,浙江省龍泉縣窯場星羅棋佈,還旁及鄰近的慶元、遂昌、雲和等縣。江西吉安的吉州窯、福建泉州碗窯鄉窯也有燒造。入元以後,燒製龍泉窯風格的青瓷窯場範圍更為擴大,僅浙南的甌江兩岸就發現窯場遺址一百五十餘處。
鈞窯系以河南禹縣的鈞窯為代表,始燒於北宋,金元時期繼續燒造。其突出成就是在釉裡摻有銅的氧化物,用還原焰燒出絢麗多采的窯變釉色。鈞釉主要特點是通體天青色與彩霞般的紫紅釉相互錯綜掩映,釉汁肥厚潤澤,極為美觀。此外還有月白色、天藍色、海棠紅等。
鈞窯系瓷器的燒造地點很廣,河南禹縣、郟縣、登上的瓷窯系之所以能形成,固然是唐代“南青北白”的瓷業佈局與發展趨勢的合乎邏輯的發展;另一方面又是宋代歷史條件下瓷業市場競爭的結果。它們在歷史淵源上和某些工藝特徵上都可溯源於唐代,但它們又大大不同於唐瓷。它們的進步與發展不僅使唐瓷膛乎其後,而且還使得一代名窯如邢窯與越窯從此都漸漸湮沒無聞,成為歷史的陳跡。
正是因為競爭,一種瓷器在市場上受到歡迎,首先鄰近瓷窯的相繼仿製,繼之就是瓷窯的增加與窯場的擴大,形成瓷窯體系。同時在這種瓷的銷售地也引起當地瓷窯仿燒,擴充套件到他處。銷售地和主產地可以相距很遠,廣州西村宋窯燒製陝西耀州窯風格青瓷出口外銷,就是其例。同時,因為要保持傳統市場和爭奪新市場,也促使宋代的制瓷工藝有很多的革新與創造,一方面是提高產量,另一方面是降低成本,例如宋代瓷窯普遍應用火照檢查燒製過程中窯爐的溫度與氣氛,以保證儘可能高的成品率。北宋中期由定窯創始的覆燒工藝,是用一種墊圈組合匣缽,可以一次裝燒多件碗類瓷器,能夠充分利用窯爐空間,擴大生產批次以降低成本。這種覆燒工藝後來也為其他瓷窯所採用。
各個瓷窯間都有競爭,不論是一個瓷窯系之內,或一個瓷窯系之外,競爭的結果就是名瓷名窯的出現。宋代名窯中的官窯是專為宮廷生產的。它的產品不是用來交換的商品,似乎與瓷業市場競爭無關。但官窯的工匠卻是來自民窯,至於汝窯可能最初本來就是民窯,後來才在官督下為宮廷燒瓷,產品為宮廷官府所專有。隨後也如汴京官窯一樣,因靖康之變,北宋朝廷的傾覆而衰竭。封、新安、湯陰、安陽以及河北的磁縣等都有燒造。
河南臨汝的青瓷久負盛名,特別是其胎釉達到了極高的水準。陝西銅川的耀州窯也以青瓷見長,裝飾有刻花和印花兩種手法,富有民間生活氣息。在南方的浙江龍泉,相傳有兄弟二人,都精於燒瓷,各主一窯,哥哥所主持的瓷窯人稱“哥窯”,弟弟所主持的瓷窯以地名來命名,稱“龍泉窯”。哥窯器胎質黑褐,釉多裂紋,其裂紋成了青瓷的自然裝飾。龍泉窯胎質色白,尤以釉色見長,肥厚瑩潤、色澤有粉青和梅子青,前者光潤柔和,淡雅如碧玉;後者蒼翠欲滴,色如翡翠。河南禹縣的窖工們創造了窯變技術,在青色釉中含有銅元素,經高溫燒製,釉色就呈現出紫紅和玫瑰紅等色彩,這種釉色如落日晚霞,非常美麗。白瓷在宋代也有很大發展。河北曲陽的定窯白瓷胎質堅細密實,其釉瑩潤,白中泛黃,有如象牙。定窯製作精巧、紋飾美觀。江西景德鎮燒有介於青白之間的“影青”瓷,青中顯白,白中帶青,也頗為典雅美觀。
宋代制瓷工藝在我國陶瓷史上的最大貢獻是為陶瓷美學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鈞瓷的海棠紅、玫瑰紫,燦如晚霞,變化如行雲流水的窯變色釉;汝窯汁水瑩潤如堆脂的質感;景德鎮青白瓷的色質如玉;龍泉青瓷翠綠晶潤的梅子青更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極致。還有哥窯滿布斷紋,那有意製作的缺陷美、瑕疵美;黑瓷似乎除黑而外無可為力,但宋人燒出了油滴、兔毫、鷓鳩斑、玳瑁那樣的結晶釉和乳濁釉。磁州窯的白釉釉下黑花器則又是另一種境界,釉下黑花器繼承了唐代長沙窯青釉釉下彩的傳統,直接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器的出現提供了榜樣。定瓷圖案工整嚴謹的印花,耀瓷犀利瀟灑的刻花都是隻知有邢窯白瓷與越窯千綠翠色、秘色、如冰似玉的唐和五代人所不及見、不及知和不可想像的新的儀態和風範。
宋瓷的美學風格,近於沈靜雅素一路,鈞瓷雖燦如晚霞,但也不屬唐三彩的熱烈華麗。宋瓷所創造的新的美學境界,主要在於宋瓷不僅重視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的質地之美。鈞瓷、哥瓷、龍泉、黑瓷的油滴、兔毫、玳瑁等都不是普通浮薄淺lou、一覽無餘的透明玻璃釉,而是可以展lou質感的美的乳濁釉和結晶釉。北宋的汝瓷與南宋的官窯、龍泉窯青瓷都是玻璃釉,但它們的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