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2/4 頁)
,此乃我中華天命!古有周制九服,今有華夏九服……”
接著這話不僅讓興奮的武將們一愣,就是穩重的楊慎和師皓也是面面相覷,九服!?把周制九服的那一套擴至寰宇!?這傢伙是認真的?
所謂周制九服,是周時分封天下的制度,“方千里曰王畿”為中心,五百里為一等級,由內而外,依次是侯、甸、男、採、衛、蠻、夷、鎮、藩共九服。所謂“蠻夷”,所謂“藩屬”,都由此而來。最早“華夷之辯”,都是基於這樣的思想根基:我是世界中心,誰離我越遠,誰的血脈就越不親,而邦國也就越不開化。
再聽下去,大家明白了,李之這是在將天子剛才“外策”之言作著具體闡述,至少是將目標清晰勾勒出來了。
就是這樣的目標,讓楊慎、師皓也瞠目結舌,心說學者果然牛掰,心有多大,嘴就有多大。而且一套套的,看上去挺美。
這李之所說的“華夏九服”,還不是最終的理想形態,而是根據中華聯邦現有態勢而定,分作了根、本、延、澤、衛、藩、蠻、夷、鎮九服。
這九服被劃分為“內三服”和“外六服”,內三服裡,“根”是中華根本之地,也就是傳承數千年的十三州之地;“本”則是中華聯邦內只屬於中華帝國的zhōng ;yāng直屬領地,也就是十三州之外的劃州定郡之地,例如東北幽州之外的遼平二州,南洋呂宋這樣的漢民久居之地,“根”、“本”乃是華夏核心利益所在,只要有這些在手,即使聯邦不存,華夏仍有爭雄制霸之力;“延”則是中華聯邦內部那些加盟邦國。
這內三服皆是隸屬中華聯邦所轄之地,屬於“聖治”的地盤,“王道社”的重點在於外六服,外六服還分“近三服”和“遠三服”。近三服裡,“澤”是禮敬天朝,可以帶著一同奔富貴,有可能加入聯邦的國家,例如完全投靠聯邦的阿拉伯聯盟;“衛”和“藩”則是比這層次低一些,主要用來當作跟“遠三服”緩衝之地的外域,比如未來肢解eu後的西亞諸國和布列塔尼亞在拉丁美洲的幾個編號區。
“遠三服”就有些模糊了,“蠻”用來概括可以溝通,可以利用的外國,例如rì後肢解eu的一些小國;“夷”則是視之為敵的外國,這不用說,現在的布列塔尼亞和eu都是屬於這個“夷”的範圍;“鎮”則是……這個不好直白說,早先天竺那些土邦和不遠的未來的澳大利亞,就屬於這一類。
總之,和魯魯修做的差不多,一定要徹底肢解掉eu和布列塔尼亞帝國,然後在建立以中華聯邦為核心的華夏九服體系;以求最終達到使得外六服全部同化為內三服,華夏獨據寰宇的目標。
早先在城裡中華聯邦之前,從秦漢到中華帝國就有著一套基於九服的朝貢藩屬體系,只不過在中華聯邦成立之後,當時的華夏遍觀寰宇,交流所及範圍之內,皆已納入聯邦所轄,當時的歐洲還是邦國林立,美洲大陸距離哥倫布登陸還不到一百年,大部還在印第安人手中,況且以當時的交通條件,與之聯絡都是過於危險,所以中華聯邦一下子失去了外交需求,原本的朝貢體系也陷入了土崩瓦解。而到了與eu和美洲諸國可以zì ;yóu交通的時候,已經是幾百年後的事情。故而自聯邦成立之後,聯邦就缺少一套成體系的對外政策。
這套內、遠、近三服,表面上看,跟早前華夏所立的朝貢體系似乎沒什麼差別。但內裡卻大不一樣,照著李之的說法,內三服歸於“內聖”的體系裡,而外六服,必須行王道而治。
王道也就是霸王道:一手孔儒,一手孫武,面帶商君微笑,腳踩白起之步。
李之之後再具體解說以教化、商貿、軍事等各方面“王道”手段,來把握外六服,從而為中華“內聖”提供財富、資源和開拓之地,甚至將外六服轉變成內三服。作為丞相,楊慎早前聽劉軒說過一些零碎細節,不是特別敏感,而作為九卿的師皓卻是震撼得難以自拔,知道講學已經結束,也沉浸在其中。
“今天這場講學,是樞密院、錦衣衛和太學一同辦的,目的是確立吾等中華置身寰宇的外事根基,卿等入耳進腦即可,暫時不要再傳於外。”
天子的jǐng告將師皓從遐思中拔了出來,他恭謹地行禮應聲,心想能這麼清晰地聽到國策,還真是幸運。
“朕記得師尚書這幾rì一直在東瀛,既然現在隨丞相前來,相比東瀛之事已然齊備?”
“誠如陛下所言,東瀛丞相澤崎敦已經於今rì正式宣佈請求內附中華,此乃《中rì合併條約》,陛下請過目。”說著,師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