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當年的崢嶸歲月。 應當說在中原大戰時,張學良的態度始終是模稜兩可的。張學良清楚他在這次大戰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他雖然在北戴河避暑,其實是在那裡觀望,考慮著東北軍的出路問題。 蔣介石的說客和閻馮的說客一群群地跑往北戴河,其實都是無用功,但都必須去做。張學良抱著坐以觀變的態度,希望由於局勢的演變,或能使雙方息爭言和,停止內戰。 張學良是東北人,他的骨子裡是痛恨日本人的,國恨家仇集於他一身。他不主張打內戰,但在無法言和的情況下,他倒向了蔣介石,畢竟蔣介石的力量更加強大。張學良最終出兵西北幫助蔣介石平息了閻、馮軍隊。對於處理軍閥間的糾紛,蔣介石向來寬容,他只要求閻馮下野,將收拾華北的殘局全權交給張學良,對河南方面的軍事也擺出了一了百了、以政治和平解決的姿態。 一場幾乎遍及全國的內戰平息了,蔣介石再次證明了他在軍事上的強大。但蔣介石的性格急於求成,做事總是虎頭蛇尾,草草了結,這對於他的政權的鞏固極其不利,也為他自己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中國大地的山河總算統一在*幟下
史詩長征
第十五章 史詩長征 蔣介石的後院著火了,他不是不知道,只是這把還很小。這把火雖說還小,但蔣介石還是很重視的,他明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他努力組織了一次、二次、三次、四次的圍剿,但都以失敗而告終。 北方平定之後,蔣介石可以全心全意地對付中國共產黨。他親自掛帥,點兵點將,預備了近50萬部隊,進行第五次圍剿。 蔣介石這次圍剿得手了,他的運氣挺不錯,碰上了生搬硬套的博古、李德(德國人,國際共聯派中國的顧問),沒費多少勁,就大獲全勝。 共產黨人失敗了,根據地自然也就呆不下去。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決定從長江以南各革命根據地向陝甘革命根據地會合的戰略轉移。 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長征是什麼呢?毛澤東後來作了總結: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麼?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隻腳,長驅二萬餘里,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史上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麼?沒有,從來沒有。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有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佈,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會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佈了許多種子在十一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穫的。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員。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 中國工農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長征,苦樂生活就此拉開了序幕。 紅軍的戰略轉移是悄悄進行的。白天,戰士們不是躺在樟樹的樹蔭下,就是捲曲在榿樹叢中睡大覺。夜晚,當皓月懸空,輕風拂面時,戰士們開始行軍,要是附近沒有敵情,各個連隊之間還要拉歌,歌聲嘹亮,響徹雲霄。有時,月亮被烏雲遮住,部隊就要燃起火把行軍。火把通常是一束劈開後又捆紮起來的竹子,也有用松枝或是盛滿了煤油的竹筒。這時,無論是從山腳下仰視,還是從山崖上俯視,這條火龍忽隱忽現,逶迤盤旋,那是多麼壯麗的一幅圖畫。但是,行軍不是總那麼輕鬆和美妙愜意。也有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戰士們看不見路,火把不夠用時,他們就在背上拴上白布條子,好讓後面的戰士看清楚跟上來。遇上狹窄小路行軍時,就要將雙手搭在前面的戰士的肩上,以防偏離了道路,滑入萬丈陡崖去,一滑就是一班人。 一過於都河,毛澤東便開始坐擔架長征。不過,這並不是因為他不習慣在鄉間走路。紅軍的領導人中大概沒有誰比他在中國的窮鄉僻壤翻山越嶺走過的路多。 這擔架也怪有意思的,用兩根堅韌的長竹杆和繩網捆紮成的,既輕便,又有彈性,跟水手的網狀吊床一樣上下左右地晃盪。下雨時,擔架上蓋著油布或是油紙,這樣,在細雨濛濛的山區,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