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高大夫,有個孩子老是啼哭,這都一個多時辰了,我本來以為是嚇著了,給進了些安神散,可是不管用,您快去看看吧,可別是出了什麼毛病。”一個衣袖上繡了朵顏色素淡的蘭花的年輕男子,急匆匆地穿過人群,跑過來喊道。
小茹一怔,放下手裡的醫案,點點頭,“孫哥兒,您稍等,我這就過去。”說完,跟婆婆打了聲招呼,站起身來走了過去。
小茹這些年跟著婆婆四處遊走行醫,好幾次參與救災,認識了不少大夫,五年前,無意間加入了慈心醫會,這‘慈心醫會’只是個很鬆散的醫生組織,平日會里的大夫們都在各地行醫,大多都有自己的醫館,只有某地發生瘟疫,洪澇災害等等災難的時候,才會從各地聚集,行醫施藥,小茹見這個組織到和國際紅十字會興致差不多,就有了興趣。
當然,當時人家慈心醫會的都是一些德高望重,年紀不小,至少在某一地區名氣很大的大夫,小茹一個十五歲的小姑娘,想要加入,可真不容易,最後我們小茹拿出研究生答辯時的勁頭兒,在一眾醫生面前侃侃而談,解說許多在當時還沒有確實治療方法的病症,又隨口公佈了不少很有效的藥方,直把一大群大夫說得目瞪口呆,啞口無言,這才得以加入。
這些年來,小茹已經成了醫會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慈心醫會里,除了大夫,也在她的建議下,多了些像護士之類的人物,還有一些年輕的學徒,畢竟,老大夫們年紀大了,那些跑來跑去的活兒對他們困難了些,還是年輕的有體力,雖然學徒們的經驗少,可是經驗可以透過見識大量病人來補足嘛,既為老大夫們分憂,說不定還能找到資質不錯的小夥子傳承衣缽,所以,一大群老醫生對小茹的這項提議也覺得挺滿意。
小茹還訓練了好幾批信鴿,專門負責醫會大夫們的聯絡,時不時地開個討論會,互相學習一下,要是有人遇見自己醫治不了的病人,也會群策群力,這麼一來,許多大夫都覺得自己的醫術有不小的長進,就連一些敝帚自珍,對這種做法不太滿意的大夫也放棄了以前的想法。
不過,小茹到了武昌之後,安定下來,開了個醫館,老大夫們還來不及欣慰替她慶祝,馬上就聽說,她那醫館居然主要給動物牲畜看病,到把一些老大夫氣得掐斷了數根鬍鬚,甚至脾氣火爆的,來信把小茹從頭到腳數落了個遍,弄得小茹差點兒以為自己是十惡不赦的惡徒,理應千刀萬剮,不過,他們說他們的,小茹只聽不改,慢慢地,老頭們也就沒轍了。
這一次,聖上把南京將地震的訊息傳送附近各地之後,小茹擔心萬一亂起來出事兒,就送信出去,讓周遭兒慈心醫會的大夫們過來幫手,到今天,趕到的已經有三個大夫,加上十二個學徒和護理人員,其它地方的太遠,估計過不來了,不過,來的這些人,都是經歷過至少兩次大規模災害的,很有經驗,做起事兒來井井有條。
當今聖上雖然很有先見之明地安排了醫官,可這些醫官醫術夠高明,這種活卻沒幹過,正手忙腳亂呢,一聽慈心醫會的人到了,也是樂得他們幫忙,這主要是慈心醫會名聲不錯,不少大夫都聽說過,再加上京城的醫官和小地方的不一樣,素質比較高,很少有性子高傲,看不起人的,而且,其中一個醫官的老師還是慈心醫會的人,所以兩方相處和諧。
三個大夫一和小茹匯合,立即像以前一樣,在上風處安排醫療所,幫著搭帳篷,照顧老人孩子,講解預防傳染病的知識,囑咐大家一定不要喝生水,吃生食,煮一些預防藥物,畢竟,這人一多,飲食飲水不注意,就容易引發傳染病,而且,一時沒有足夠多的帳篷,許多人要餐風露宿,身體嬌貴的就很可能生病,要是到時候發生地震沒有死人,卻病死一堆,那面子丟大了。
小茹穿過人群,走到專門給婦人小姐安排的地方,看到了那位正抱著啼哭的孩子,不知所措的的小婦人,笑道:“這位大嫂,我是大夫,讓我看看你的孩子好嗎?”
那小婦人一怔,急忙把孩子遞過來,小茹點點頭,先摸了摸孩子的額頭,又看了看舌頭,見他哭聲響亮,想了想,把孩子往火堆旁邊一湊,結果,孩子哭得更厲害了。
“大嫂,這孩子可有大便?”
“今日不曾。”
小茹點點頭,溫和問道:“那,孩子尿尿了嗎?尿的時間長不長?可是發赤?”
“尿了,到不長……”那婦人凝眉想了半天,“是有些赤色。”
見婦人愁眉苦臉的,小茹到鬆了口氣,笑著安撫道:“沒事兒,這夜啼能治,我開個方子,一會兒讓孫哥兒把藥給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