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個字,也正因為王叡對自己現在這個唯一的兒子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光耀門楣,所以才這麼早就給他起了字,並且一直用他的字來稱呼他,不然的話,按照常理,是要到行了冠禮之後才有字的。
王衡回答道:“阿父,我這幾天在縣城裡轉了轉,然後又去了東門外的洞庭湖邊看了看,那裡的風景很不錯。”
王叡點頭道:“洞庭湖的風景應該是不錯的。”
說到這裡,他抑揚頓挫的吟哦起來:“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王叡吟誦的是屈原的名篇《楚辭》中描寫洞庭湖風光的幾句,當然,此時的洞庭湖還只是雲夢大澤的一部分,規模沒有唐宋時那麼大,並沒有後世那麼著名,所以王叡能夠隨口吟誦出這幾句有關洞庭湖的詩句,也稱得上博聞強記了。
吟誦了幾句之後,王叡對王衡道:“叔平,我們剛來武陵,你到了一個新地方,看一下這裡的風景也是無可厚非,不過也不要忘了你的學業。”
王叡的語氣很溫和,不過王衡知道,既然他開了口,那自己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王叡對自己這個唯一的兒子寄予了厚望,在學業上對自己是非常嚴格的,這一次能給自己三天自由,已經是很不容易了。於是王衡點頭道:“阿父,我知道了,從明天開始,我就會勤於學業的。”
王叡滿意的點了點頭,對於自己這個兒子,他一直以來還是挺滿意的,王衡在學業上還是很肯下苦功的,而且記性好,基本上可以稱作是過目不忘,在琅琊素有神童之名。
琅琊王氏是琅琊大族,素來為琅琊士族領袖,王叡先祖,西漢時的著名大儒王吉曾任宣帝一朝諫議大夫,其子王駿官至當時位列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在此之後,王氏族人累世皆有官居二千石者,不僅如此,在經學上王氏一族也是成就斐然,王吉為西漢著名大儒,五經皆治,都有深厚研究,並且多有著述,因此王氏一族是有自己的家學的,王叡當然在經學上也是造詣不凡。
而讓王叡最高興的是,他這個兒子在經學上表現出了超人的天賦,也對經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勤奮好學,有青出於藍的勢頭。
當然,王叡不知道,現在這個王衡的身體裡已經是一個陌生的靈魂了,這個王衡對經學就未必很感興趣了。
王叡對兒子道:“那你先退下吧,我還要看一會兒文牘,別忘了給你母親問安。”
王衡恭謹退下,當然,他也沒忘了讓父親別睡得太晚,注意身體。
接著,王衡又到後院去向母親問安,他到廚下端了一碗蜜漿,來到了母親的房間。
王衡給母親奉上蜜漿,母親十分高興,對王衡道:“三郎,這幾天在這裡可還過得慣?”
王衡的母親名叫鄭寧,是琅琊郡鄰郡北海郡高密縣人,高密鄭家是北海大族,同樣是世代簪纓,只不過到了漢末時沒有再出什麼大吏,顯得有些沒落,但是高密鄭家與琅琊王家是世交,王家與鄭家經常結親,王叡也娶了鄭家的女子。
鄭寧出身士族之家,同樣知書達理,溫良賢淑,所以王叡與她一直是相敬如賓,最近十幾年來,鄭寧的從兄鄭玄苦研經術,四處遊學,將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融匯一爐,創立了集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大成的“鄭學”,儼然成為了東漢士林一代儒宗,這也讓鄭家家聲復振,而鄭寧也更得王叡敬重。
王衡點頭道:“阿母,我在這裡還過得慣。”
聽了王衡的話,鄭寧這才微笑著點了點頭,母子倆又說了一些家常話,王衡這才拜別母親,回房休息去了。
**********
這些天,王衡的生活很有規律,聞雞即起,跟著刺史府裡的護衛們練過一個多時辰的武,然後用冷水抹了身體,用過朝食,再開始讀書,這是原來那個王衡的習慣,同樣也是現在這個王衡的習慣,他在上大學的時候就很熱愛體育鍛煉,來到了這個亂世,如果沒有一副好身體,沒有一身足以自保的功夫的話,他又憑什麼在這個亂世活下去?所以這樣的毅力他還是有的。
王叡本來也不是一個只知道皓首窮經的腐儒,他兼通君子六藝,可算是文武兼資,頗通兵略,所以對王衡這個唯一的兒子,他當然也是從小就開始從文武兩道培養他。
說到這些刺史府裡的護衛,也不是尋常護衛,琅琊郡民風剽悍,頗多尚氣任俠的輕俠少年,去年黃巾之亂時,青徐兩州雖然由於唐周告密,起事計劃提前洩露,渠首馬元義被捕,導致黃巾組織被嚴重破壞,起事勢頭不如其他州那麼猛烈,可也有不少小規模的黃巾軍在州郡中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