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部分(第2/4 頁)
自省己身。
長孫無忌宣念遺詔過後,大殿內陷入久久沉寂。
半晌之後,長孫無忌再次拜伏於地,大聲道:“請太子殿下遵先皇遺詔,即皇帝位!”
群臣異口同聲道:“請太子殿下即皇帝位!”
李治淚眼看著眾人,脫口道:“我不能……”
話沒說完,人群裡傳出一道熟悉的聲音。
“殿下,請遵先皇遺詔!”
李治抬眼望去,卻見人群裡李素朝他暗暗點頭,李治怔忪許久,方才緩緩道:“既是父皇遺詔,我……不得不遵。”
說著李治轉身在李世民的靈柩前跪下,大泣道:“父皇臨終仍為社稷憂勞,兒臣不孝也,今父皇有詔,兒臣不得不遵,父皇恕我。”
說完李治伏地大哭,長孫無忌等眾臣皆落淚哭泣。
許久之後,長孫無忌抬袖拭淚,咳了兩聲,轉身面朝眾臣,沉聲道:“著中書省學士起擬新皇登基詔書,六部及轄下各署官員準備登基大典事宜,內侍省與殿中省宦官負責清理宮闈,準備新皇儀仗,諸公各行其職,不可怠惰。”
…………
一個時辰後,一場略顯倉促的登基大典開始了。
長安城內四品以上官員著正式朝服入宮,太極宮內所有宦官和宮女忙著打掃宮闈,當然,因為國喪之期,新君登基亦不可披紅掛綵,於是在一片素白的喪服和白幡之中,李治的登基大典匆忙開始。
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射到太極殿的簷角上時,鐘鼓樓清脆的鐘聲敲響,鐘聲節奏緩慢,悠悠揚揚在全城迴盪,長安城四品以上官員及各國使節近五百餘人站在太極殿前的廣場上,黑壓壓的人群聚集一處卻鴉雀無聲。
辰時一刻,鼓聲隆隆,四十九名大漢抬著金色御輦,緩緩從後宮走出來。
李治跪坐在御輦上,頭戴帝王金冠,金冠前十二根玉旒垂下,遮擋住他的面容,令人心生敬畏,身上穿著明黃龍袍,手上握著一隻玉璧。隨著御輦緩緩前行,一股帝王威儀撲面而來。
廣場上的群臣和各國使節同時跪地,山呼皇帝陛下。
因為時正國喪,登基大典所用禮樂皆廢,所有大典樂器設而不作,準鳴者僅有鐘鼓樓的鐘鼓。沒有喧囂的禮樂,李治的御輦踩著隆隆的鐘鼓聲徐徐而進,反而更平添了幾許威嚴壓迫,百官無不敬畏拜服。
入太極殿,新君升座,尚書省右僕射長孫無忌立於李治身側,手執黃絹唱名,百官群臣依名而入,向新君行跪拜禮。
冗長的禮儀過後,鐘鼓聲頓止,太極殿內一片寂靜。長孫無忌往前走了兩步,面容肅穆地環視群臣,揚聲道:“臣長孫無忌,奉旨宣《即位大赦詔》,諸公鹹聞,有司頒行。”
群臣再拜。
長孫無忌腰挺得更直,聲音洪亮地道:“……大行皇帝奄棄普天,痛貫心靈,若湯火。思遵大孝,不敢滅身,永慕長號,將何逮及……”
即位詔書很短,二百來字唸完,群臣三拜。
長孫無忌又道:“新朝年號事宜,經三省諸臣工商議,陛下納準,《周禮》曰:‘示祈福祥,求永貞’,元德充美曰‘徽’,是故,自元旦始,大唐改元‘永徽’。”
…………
…………
略顯倉促的登基大典之後,太極宮繼續國喪大禮,八百僧人道士做足了七日道場法事,貞觀十九年五月初六,新君李治與朝臣們將李世民的遺體送入昭陵。
清晨細雨紛紛,位於醴泉縣的昭陵外,朝臣們跪在泥濘的鄉道旁,四十九位禁軍壯漢抬著棺柩,朝昭陵蹣跚而行,八百名僧人道士盤坐於地,唸誦往生經文,李治身著喪服,一手扶著李世民的棺柩,踉蹌跟著隊伍走。
天地低昂,黑雲壓頂,道路兩旁冗長的牛角號嗚咽吹響,迴盪在空悠悠的山林外,靈柩後方是黑壓壓的送葬隊伍,從文武百官到羽林禁衛,還有數以萬計自發前來的平民百姓。
昭陵陵園佔地約三十萬畝,功臣陪葬者數十,其中包括了名將秦瓊,和有名的諫臣魏徵等,李世民在世時都曾下旨賜這些從龍功臣陪葬昭陵的殊榮。
更重要的是,貞觀九年去世的長孫皇后也安寢在這昭陵中,這座陵園實則便是李世民夫妻二人的合葬墓。
昭陵的規模不算大,當初長孫皇后逝世之前便曾有過叮囑,陵墓不可大興土木,勿使勞民傷財,李世民確實做到了承諾。昭陵最初只是醴泉縣九山主峰下挖出的一個石窟,同時它也是古往今來第一座因山為陵的帝王陵墓,長孫皇后逝後,李世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