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第3/4 頁)
因為首領朱儁的離去,徐州聯軍不攻自破,這時候天下風雲湧動,一場狂風暴雨般的盛宴即將拉開,老狐狸陶謙也做出了選擇,身為徐州聯軍中勢力最為昌盛的徐州首領,加之徐州位於袁氏兩兄弟的勢力中間要地,他的選擇至關重要;
一方面是看似勢單力薄的袁紹自己,一方面是袁術、公孫瓚以及打著孫堅旗號的孫堅江東舊部;這是陶謙的兩個選擇;最終他選擇了袁術的集團軍,而他本人也出於三分方面考慮;
一、徐州北接青、兗兩州,自袁紹吞併冀州,曹操吞併兗州後,陶謙也意識到徐州正處於袁曹勢力的威脅範圍。而徐州勢力範圍於幽州的公孫瓚、荊州南陽的袁術來說,其與徐州間州隔郡,並不構成威脅,且與袁紹等又正好敵對。
二、而陶謙曾任幽州刺史,其時公孫瓚為幽州遼西小吏,遼東屬國長史,兩人在幽州已經相識,交情深厚。而在中平二年跟隨張溫討伐邊章之戰中,陶謙、孫堅兩人均為張溫參軍事,公孫瓚當時又正好督烏桓突騎從徵,三人同為張溫部下,屬於故交。…;
在初平二年諸侯討董時,徐州黃巾復起,當時被袁術坑了一道,又被曹操詐騙去三千騎兵的孫堅。於此百忙之中,兵馬不多之時還派遣部將朱治率領軍馬,相助陶謙討黃巾。可見孫堅和陶謙的友誼之深。
而孫堅雖死,他的勢力還依附在袁術麾下,可陶謙還是認為孫堅的部下可以幫到他;
三、公孫瓚本人曾經北敗烏桓、南破黃巾,雖然近期敗給袁紹兩仗,可白馬將軍之名還是值得信賴的;袁術收攏的孫堅部下多有將才,且南方少戰事,袁術的勢力相對平穩許多;
而袁紹剛剛得到青州,幷州根基未穩,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選擇袁術領銜的關東諸侯集團都是沒錯的!
··········分割線
很快袁紹立劉虞為帝的計劃就破滅了,本想著公孫瓚敗於袁紹兩戰後,兵鋒受挫、勢力大跌,劉虞自以為抓住機會要一舉擊垮公孫瓚,他親自領軍十餘萬征討公孫瓚;
白馬將軍公孫瓚與劉虞有著極大的文化上的衝突;
一方是以仁政安撫、懷柔對待異族為主張的劉虞;
一方是以殺伐、鐵血震懾異族為主張的公孫瓚;誰也不能服誰,只有戰場上見高低;
正所謂:死者無言,敗者閉口;不外如此;
仁義賢德的劉虞更得民心,苦寒的幽州都被他經營的像模像樣,而白馬將軍公孫瓚更擅長軍略,雙方大戰半斤對八兩,都有勝算;
劉虞任幽州刺史期間,在鮮卑、烏桓、夫餘、濊貊等外族間有崇高威望,隨時朝貢,不敢侵擾。在張純勾結烏丸丘力居反叛時,亦能說服丘力居等投降,並交出張純。可見他的影響力之高;
公孫瓚亦知道若是殺害劉虞對自己也是個打擊,可他不得不做,現在劉虞與袁紹幾乎是穿著一條褲子,一旦戰事開啟他就會腹背受敵,為了阻止袁紹肆無忌憚的利用異族對漢朝子民作戰,公孫瓚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只有這樣他公孫瓚才能堅持下去,與袁紹相抗衡,等待天下雄主的誕生,從而達到抵禦外族的終極目標!袁紹這個與異族勾結的人顯然不被白馬將軍看好,為此不惜與其決戰···
劉虞在政治上、治理地方上多有建樹,在軍略上遠不是公孫瓚的對手,再加上被公孫瓚的親戚公孫紀出賣,不過十數天,十萬大軍被公孫瓚打的分崩離析,公孫瓚一直追殺到居庸將劉虞擒獲,並斬首示眾;
公孫瓚也真正意義上的成為了幽州的主人,擴大了勢力範圍,增強了可以與袁紹周旋的資本···
···········分割線
ps:不要說凱子是亂寫,這些都是有歷史記載的,還有以後可能會虛構一些事情,畢竟太老套的東西誰也不願意看;
求票票!!!
第九十六章 青州先鋒軍
袁紹此時最需要的是什麼?盟友!他一個人勢單力薄遠不是袁術聯軍的對手,他急需要可靠的盟友給予心理上的安慰,與軍事上的分擔,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個盟友也足以讓他振奮;
··········分割線
許昌城····時間向前推移···
曹營高幹們一起苦惱,太過得意忘形,下場就是如此啊!
李煜第一時間請罪:“此事錯在於我!沒有全面考慮引來了袁術的仇視與大軍!還望主公責罰!”
曹操擺了擺手示意:“懷德無需自責,這件事情我也有責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