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在形態和屬性、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以及執行的規律和法則。從生物形態與環境之間對應變化關係來講,當生命演化到一定階段,智慧的出現就是必然的了。
以下來探討一下生物智力產生的具體過程。
談到生物智力的形成和發展,先要從意識的產生說起。意識是宇宙的一種創造,如果把意識放在自然界中進行考察可以發現,意識其實是生物體對自然各種存在的反映和描述。生物體本身是一種物質結構,而這種物質結構能夠對環境變化做出反應。自然界中的物質形態與屬性、各種物質之間的相互關係、自然規律及其法則,這些都先於意識的存在,意識不能脫離這些東西而存在,並且其存在形態只能是這些性質、形態和規律的反映,意識的本質就是生物對自然現象及其本質的描述。
對於意識來說,它屬於一種生物屬性。在生命出現以前,並沒有意識這種概念的存在,意識是隨著生命的出現而出現的。從生命的存在形態看,生物的各個生理組織都是對環境狀況的反映,這些從生物的各個生理器官形態表現出來,視覺反映了不同波長的光,聽覺反映了不同頻率的聲音,嗅覺反映了物質的化學結構,如此等等。而對於動物的大腦來說,它反映的就是環境中各種物質存在的屬性及其相互關係。
有人認為,意識為人獨有,這是不對的。在人類出現以前,也就是生物進化處在動物階段,意識就已經存在了。意識是生物機體(軀體加大腦)同環境關係的內部描述,它反映了生物生存的環境狀況。一般動物雖然不能象人那樣進行復雜的思維,但它們具有簡單的思維能力,對於絕大多數的動物來說,它們能夠對食物進行判別,什麼可食或不可食,還能根據經驗找到食物充足的地方,以及如何逃避和對付天敵,更聰明的一些動物還有使用簡單工具的能力,等等。動物的意識來源於本能和經驗,是欲求、情感和思維結合的產物,雖然與人的意識相比顯得簡單和膚淺,但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
不論對動物或人,意識是大腦的思維活動,如果對大腦的思維活動進行研究,意識就是腦組織中各種功能細胞之間的訊號傳遞和處理過程。動物的大腦實際上是一個由生物細胞組成的資訊處理系統,複雜的大腦有多達數十億個功能單元,這些單元構成了一個相互聯絡的龐大的網路,對各感官資訊進行運算、對比、儲存和表達。大腦的工作模式與現在的電腦有些相象,只不過它一種自然進化的產物。
以人腦為例,腦內有各種功能細胞,有負責接受感官訊號的,有進行記憶的,有做資訊處理的,有控制神經和肌體組織系統的等等。不同的細胞組織處於大腦中特定的位置,執行特定的功能,這些功能細胞組成一個工作系統,它們之間透過生物脈動訊號進行溝通和傳遞,人腦便在這種狀態下對外部感官資訊進行邏輯思維、分析綜合和判斷。從人腦的結構和工作狀況來看,意識其實緣於一些物質在腦組織中的運動。
意識的出現是生命進化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和生命的產生和發展一樣,意識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那麼,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在推動意識的產生和發展。
地球上每種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動物,機體內都有稱之為“意念”的存在,何謂“意念”,“意念”就是生物為維持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欲求,每一種生物都力求存在下去,這實際上反映了生命在演化過程中與環境的關係。植物有對空氣、陽光水和土壤養分的需求,動物有對食物、*繁衍的需求,這些需求表現即是生物的“意念”,這種“意念”的存在保證了萬物的生生不息。
“意念”和意識不一樣,意識由“意念”而生,但並不是任何“意念”都可轉化成意識。植物和動物有一根本區別,植物體內不存在能夠進行思維的組織,而動物則有──腦組織,這樣的生物構造決定了植物性的“意念”不能轉化為思維,而動物性的“意念”則可透過腦組織進行思維活動。植物和動物的本質區別在哪裡,一般地講,植物不會自己移動,從一粒種子到長成一棵大樹,樹透過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養分,樹葉可進行光合作用,只要滿足這些條件樹就可以生長,樹的體內不需要有思維組織的存在,也就是沒有腦組織它們也可以生存,其它植物的生長過程也是這樣的。
與植物比較,動物的生存方式就不同了,動物的生存需要食物,沒有食物它們就無法生存。所以,一般動物都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和範圍,透過某些活動來獲取食物,動物的特點就體現在一個“動”字上面。那麼,動物的活動與意識有什麼關係嗎?動物的行為目的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