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27] 張志淳: 《南園漫錄》卷四。
[28] 孫珮編: 《蘇州織造局志》卷二。
[29] 徐學聚: 《國朝典匯》卷一九七《織造》。
[30] 《國朝典匯》卷二○○《市舶》。
[31] 譚希思: 《明大政纂要》卷一四。
[32] 《明大政纂要》卷一七。
。。
四、明朝宦官專權的原因(3)
[33] 祝允明: 《志怪錄·周七郎》。
[34] 楊循吉: 《吳中故語》。
[35] 《弇山堂別集》卷九○《中官考》一。
[36] 錢謙益: 《列朝詩集》乾集,上。
[37] 葉盛: 《水東日記》。
[38] 《皇明詔令》卷九《誅袁琦敕》。
[39] 《明史》卷一八一《劉健傳》。
[40] 《明通鑑》卷六七。
[41] 王譽昌,《崇禎宮詞》。
[42][60] 周同谷: 《霜猨集》。
[43] 餘金: 《熙朝新語》卷四。
[44] 劉若愚: 《酌中志》卷一六《內府職掌》;《明史》卷七四《職官三》。
[45] 談遷: 《國榷》卷三七。
[46] 楊漣: 《楊大洪先生文集》捲上。
[47] 《明史》卷三○五《宦官二》。
[49] 薛岡: 《天爵堂文集》卷一九《醜寅聞見志》。
[50] 燕客具草: 《詔獄慘言》。
[51] 梁啟超: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反動與先驅》。
[52] 《明通鑑》卷三四。
[53] 徐鹹: 《西園雜記》卷下。
[54] 《明史》卷八一《食貨志五》。
[55] 《明史》卷二三七《田大益傳》。
[56] 《明史》卷三○五《宦官二》。
[57] 《明臣奏議》卷三三。
[58] 李實: 《北使錄》。
[59] 侯方域: 《四憶堂詩集》卷二。
[61] 董谷: 《碧裡雜存》。
[62] 石天基: 《傳家寶》卷四。
[63] 參閱王春瑜: 《說“天地君親師”》。《新時期》1981年第二期。
[64] 陳登原: 《國史舊聞》第三分冊,第二五九頁。
[65] 呂毖: 《明朝小史》卷九。
[66] 沈德符: 《萬曆野獲編》卷一《召對》。
[67] 《明史》卷二三○《馬孟楨傳》。
[68] 《明史》卷三○五《宦官二》。
[69] 談遷: 《國榷》卷五一。
[70] 王世貞: 《觚不觚錄》。
[71] 《萬曆野獲編》卷七《內閣密揭》。
[73] 謝: 《後鑑錄》。
[74] 王世貞: 《弇山堂別集》卷九○《中官考》一。
一、明朝宦官與政治(1)
宦官對明代政治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兩件事:一、架空內閣;二、操縱廠衛。
(一) 架空內閣
朱元璋在建國初期,仍然繼承元朝的政治體制,在中央設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分管全國的政治、軍事、監察。中書省最為重要,由官居一品的左、右丞相總理國政,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大都督府的左、右大都督,也是正一品官,平時訓練軍隊,戰時統帥軍隊,領導京城及全國各地的衛所。御史臺的左、右御史大夫,是從一品官,負責監察各機關衙門,肅清綱紀,領導御史中丞以下各級御史。地方上設行中書省,統管地方軍政事務。
這種制度的重要特點是,中央的中書省及地方的行中書省都是大權在握。特別是中書省,掌握大部分政治權力。當時的百官奏章,都是由丞相先加以綜合整理,然後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簽署意見,再請朱元璋裁定施行。所以一心想集全國政治、經濟、軍事最高權力於一身,以強化封建專制,使家天下永保永享的朱元璋,很快就不滿意這種丞相權力過大,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都能獨持權柄的政治機制。他認為元朝滅亡的教訓之一,便是“委任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