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內,可能一直處於低血糖狀態,對大腦的損傷一直進行著,而多次反覆的低血糖會使糖尿病人的腦細胞受損,並會導致細胞出現不可逆的損害。現在的反應遲鈍、痴呆狀態就是腦細胞損害的表現。
雖然最後的那次發病多多少少是誤診,但是我們沒去找醫院,一個是找了又能怎麼樣?陪我爸進高壓氧艙的過程中我從其他病人家屬那兒知道,腦子損傷是不能恢復的,像他這樣生活基本能自理已經算是不錯的了,即便去找了又有什麼用?另一個原因是醫生給我們的分析也確實在理,我爸一直處於低血糖狀態,我們出於對糖尿病的防範始終硬著心腸讓他忍飢挨餓,誰也不知道對他的飲食限制,不僅剝奪了他吃一頓飽飯的可憐要求,也沒能保住他的健康。
佟彤點評
糖尿病性低血糖可能與腦血管病混淆
糖尿病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發生低血糖。任何糖尿病患者,不管用口服降糖藥還是胰島素,均可能發生低血糖反應。低血糖反應是糖尿病治療過程中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併發症。
當病人的靜脈血漿濃度低於2。8mmol/L(50毫克/分升)時,臨床上就會發生出汗、心慌、面色蒼白、四肢顫抖、飢餓感、軟弱無力、意識模糊、頭痛、頭暈、言語障礙、幻覺、精神病樣發作、痴呆,甚至昏迷的現象。有的病人是因為不斷髮生的低血糖才發現自己已經是糖尿病的。
如果去了醫院,應該化驗血糖,一旦發現血糖濃度低於2。8mmol/L,就說明是低血糖了。經濟條件允許的話,糖尿病患者家中應自備一臺快速血糖檢測儀,比手機略大,只需要一兩千元,就能隨時知道自己的血糖調節是不是矯枉過正了。
還有就是病人吃了糖或者給予葡萄糖治療後症狀好轉了,也說明是低血糖。比如這個以前就發生過低血糖的病人,爬山時吃了巧克力後就好轉了。
☆米☆花☆書☆庫☆ ;http://www。7mihua。com
Chapter 01 節食餓壞了糖尿病人的腦(5)
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反應可出現神經系統表現,容易和腦血管疾病混淆。其一,因為低血糖引起生理性應激,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腦血管痙攣,缺血,繼而出現肢體癱瘓、失語等精神症狀。其二,腦組織中幾乎沒有葡萄糖儲存,加之老年糖尿病患者本身就容易有腦血管病變,一旦出現低血糖,首當其衝的是大腦皮質受抑制,出現意識矇矓、定向能力與識別能力喪失、精神失常及言語不清。當大腦皮質下受抑制時,病人還會產生躁動不安、心動過速及瞳孔散大。如果累及中腦,還可能出現陣發性驚厥,並很快陷入低血糖昏迷。
這些症狀很可能使醫生考慮到腦血管意外,如果他原來就有腦血管硬化的問題,腦血管意外也確實可以同樣被誘發出來,使病情加重,比如這個病人。但後來的治療一直是針對腦血管意外的,沒有及時測血糖,也沒及時糾正發病的主要病因——低血糖反應,醫生確實有一定責任。
低血糖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
糖尿病發病初期常常以“反應性低血糖”作掩護,很多時候會被人忽視,覺得是餓的,吃點東西就解決了,沒進一步檢查。其實有一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別是身體超重或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會在糖尿病尚未確診時出現類似的情況。一般都是空腹時發生,醫學上稱為“餐前低血糖”。
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病人患糖尿病後,胰島細胞雖有損傷,但尚有一定分泌能力,只是胰島素分泌高峰延遲,導致空腹時胰島素水平相對較高,會出現反應性低血糖。病人覺得飢餓、出虛汗、頭昏、心慌等典型的低血糖症狀,此時病人會有意識地多吃以增強熱量,殊不知,這樣更加劇了糖尿病的發展。有些病人為此去了醫院也會被當成是單純的低血糖進行治療,遭遇誤診誤治,最終加重糖尿病。
因此,對於身體超重或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即便是年輕人,出現低血糖反應就要特別警惕糖尿病的可能,去醫院做個糖耐量試驗就可以發現問題了。
現在糖尿病已經是我國的高發病,最近的一次調查顯示:我國目前糖尿病的發病率約為5%,糖尿病患者人數僅次於印度居世界第二位。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700至1700美元時,正是糖尿病的高發期。因為這一時期,人們的生活開始步入溫飽,很多人在這一時期身體迅速發胖,成為患上糖尿病的重要誘因。我國目前正處於這一階段。而糖尿病是很多疾病的發病基礎,比如心腦血管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