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百姓有這麼一句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人們溫飽層面上需要解的問題的七個關鍵詞。而我們要在社會中生存,還需要另外一些關鍵的東西,例如說話。
關於說話這件事,可以說是既古老又年輕的話題了。自從人由爬行的動物進化到直立的人後,說話這項人的生理必備工具便與我們形影相隨。除了啞巴,活著的人都需要說話。說話是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命的一部分。
關於說話這件事,我們難免會談到那些教人們如何改善與提高說話水平的書上面來,只要我們平時還看書或者還有希望提高自己說話水平的心。
於是,我們就有了這樣的感受:只要你隨便走進一家書店,只要你稍加留意,你就會發現若干有關“口才”、“說話”、“演講”等等的書刊,而且還會不斷地有新的與“說話”內容相關的書刊加入到銷售競爭的行列。如果你上網用搜尋引擎輸入關鍵詞“口才”或者“說話”,你同樣發現與此相關的同類書籍充斥網頁。
這種現象至少說明了兩點:一是,口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二是,很多人開始意識到,自己在說話水平與技巧上還需要不斷提高。
正是由於很多人對自己的口才缺乏自信,認為自己說話不得要領,於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圖書市場上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很多與說話口才相關的書籍,好象隨隨便便編輯一本跟口才有關的書,就能大把大把地從消費者口袋裡“淘錢”似的。
說句實在話,當我拿到《世界上最會說話的人》這本書時,我真的沒有多大興致去翻閱。因為我認為它必定又是與其它寫口才的書差不多的,不過,這個書的書名倒是吸引住了我。於是,我便拿起來開始往下翻。
當我翻完最後一頁時,我就有了要把我看了這本《世界上最會說話的人》後的感受寫下來的衝動。這本書的內容,既在我意料之中,又出乎我意料之外。
首先,我想談一談出乎意料之外的感受。
從整體的結構上,這本書是與大多數口才方面的書是很不一樣的。很多說話口才的書都如蜻蜓點水般,很淺地用案例與理論,談完了案例裡的人是怎樣顯示自己的口才的,就完事了。而《世界上最會說話的人》,卻另闢蹊徑,把所有與“最會說話”相關的關鍵因素總結出來,上升到了理論體系的層面上來了。如果說,從前我看的很多有關口才的書都是“治標”的話,那麼,這本書是在試圖“治本”,而且我相信它能起到這樣的作用。為什麼呢?個人觀點有三:一、這本書結構非常清晰,便於讀者閱讀和記住;二、該書總結的提高說話水平的關鍵因素非常簡明扼要,一共只有11個方面。而每一個方面,只需要兩個字就概括出來了。比如“讚美”、“傾聽”、“幽默”等等。三、在理解每一個關鍵詞,如“設問”等時,都會有不多的幾節,就能理解了。
也許,把說話這件事提升到體系的高度上,並且從技術操作層面上簡單化,是這本書的一大高明之處。
很多時候,最重要的往往是簡單的。中國有一個成語叫“提綱摯領”。這本書所倡導的東西容易掌握,原因是書中介紹的11種最會說話的方法,非常簡單易記,而且非常便於運用。而最簡單的又往往是最重要的。借用書中提出的一條說話的方法“抓住那條牽著牛鼻子的繩”,我們在學習一樣東西時,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往往就能夠事半功倍。這可以用一個比喻來理解:當漁夫捕魚時,只要拉住魚網的一端,就能夠把那張大網收起來了。說話也一樣,看了這本書所介紹的方法,我感覺到,最會說話的人,應該就是能夠象漁夫那樣,把說話說得收放自如的人,而要達到這種境界,最高效的方法就是,抓住大網的一端。
我們學習案例性的東西,只能幫助我們在非常有限的時候派上用場。而只有原則性和本質性的東西,才能使我們一生都受用。我認為,這本書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掏錢買這一點也值了。
這本書在內容上,也有一些是在我意料之外的。例如,它把善於講故事和作比喻作為判斷是否是最會說話的人的一大標準,這是比較獨到的觀點。雖然,我們也知道,會講話的人口才足以令身邊的人傾倒,但是,並沒有幾本書真正把它總結出來。很多名人,其實都是藉助講故事來“銷售”自己的思想與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的高手。正如《世界上最會說話的人》裡說的“人們不喜歡總是聽到理論,卻往往喜歡聽別人講故事”。我們都是聽著故事長大的,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可惜的是,簡單的又往往容易使人忽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