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從早期英國的羅茲會社到後來美國的外交關係協會,來自英美的統治精英為了實現統治世界的戰略目標,從理論到實踐進行了全方位的理論探索和實際操作。
這一有組織的龐大計劃的實施,離不開三權背後的金權支援。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西方社會,表面上是民主、自由與多元化的社會,過去的金融寡頭們已經成功地被神聖的民主制度趕出了權力的殿堂。有權有勢的超級富豪家族們彷彿人間蒸發了一般,再無蹤跡可尋。歷史被改變了嗎?資本主義不再為少數權力集團服務了嗎?國際銀行家果真主動放棄了至高無上的權柄,歸隱山林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了嗎?
人性其實是不會改變的,貪婪與控制的慾望從人類誕生之初直到現代社會,從來就沒有改變,在可以想像的未來,也不會改變。改變的僅僅是貪婪和控制的形式。從商業資本主義到工業資本主義,從金融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再到當今的所謂多元資本主義,少數權勢集團對社會大多數人的統治,其本質從未改變,只不過今天的統治手段和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直接的、可見的、赤裸裸的金融寡頭們躲到了幕後,代之而起的就是新興和龐大的基金會體系,它們已成為當今西方世界統治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它們的控制者仍然是從前的金權家族們。
中國最缺乏的不是某個專業方面的專家,而是能打通各個領域之間壁壘的戰略思想家。在循規蹈矩的教育體系之下,大多數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已被塑造成了“書櫃型”學者,他們的大腦主要用於儲存資訊和沿著固有的模式去處理資訊。其實,正確提出問題就意味著解決了問題的一半。什麼叫創造力?創造力的核心就是能夠提出不同於常規的問題,問題的角度決定了思路的廣度和深度,思路構成了收集、加工、處理龐大而複雜資訊資源的“中央處理器”。提不出正確問題的研究,就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沒有靈魂,缺乏強大的思路的研究則只能隔靴搔癢。
第九章 金融海嘯之後
羅斯福有一句名言:“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沒有一件是隨機自然發生的,所有這些事件無不是精心策劃的產物。”還是羅斯福看得透徹,一切事件背後都是人在運作,如果一件事情的發生對所有參與方都沒有好處,這件事情是不會演變成重大事件的。越是影響深遠的重大而複雜的事件,越是需要強大的組織協調力量,並且必須克服重重困難才能得以實現。如果沒有重大的利益作為動機,很難想像有人會願意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貨幣戰爭2 精彩導讀(7)
19日21:38
歷史上的政治事件如此,金融事件同樣如此。
金融市場背後仍然是人的利益博弈,人們參與金融市場活動的全部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利益。與其他利益博弈的情況一樣,參與方必須遵守遊戲規則,包括一切潛規則。金融市場的不同之處無非是將人們的利益進行了標準化的打包和定價,使得利益轉讓時“流動性”更好、成本更低、速度更快而已。因此,重大的金融事件同樣會反映出超重量級參與方的利益格局,而且這些高能量的超級玩家,在市場的重大轉折關頭,往往發揮著決定性的影響力。
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不過是人性的再次重複而已,它與歷史上的危機相比,同樣存在著類似的規律,即人性的貪婪與恐懼,以及那些對人性弱點洞若觀火併加以充分利用和收穫最大成果的超級贏家。
利益博弈的核心就是零和博弈,只要私有財產的合法性仍然有效,那麼同一資產在某個時刻只能存在著唯一的所有者,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資產都是如此。金融市場中交易的無非就是標準化利益(體現為資產或資產收益權)的所有權,而這種所有權決不可能被共享,它具有典型的排他性。
此次金融海嘯的實質就是金融衍生產品在相同的基礎資產之上,創造出了多重所有權的虛幻錯覺,當基礎資產無法持續產生足夠的收益去填充創造出的利益所有權,並最終被市場參與者發現時,表現出的就是利益所有權擠兌的危機。諸如CDO之類的金融資產從本質上看,就是對資產收益所有權的反覆和多重複制,這些虛擬的所有權交易屬於典型的“龐氏騙局”。
問題是,國際銀行家們真的不明白如此明顯的“龐氏騙局”,最終必然以金融災難來收場這樣顯而易見的道理嗎?這樣的騙局在歷史上早已被重複多次,並無任何“不可預見”的新鮮之處。危機的到來其實早已註定,而且也早在他們的預料之中。
事實是,巴菲特早在2005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