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什麼不應該。一年前,我曾經對我媽說過,每月要給她寄100元,可我卻從未兌現過,媽媽也沒有向我要。這次,聽媽媽講了我小時候的事,我特別感動,回北京後,馬上寄去1400元,從我許願的那個月補起!我媽真是不容易,我得好好孝敬她……”說到這裡,她的眼淚直在眼眶裡打轉。
我也差點流淚。
過去常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這位年輕的女記者雖然還沒有孩子,但透過和母親的交談,她瞭解了母親的養育之恩。所以,過去心安理得靠母親接濟的她,終於懂得了用女兒的心去回報母親,這真是難能可貴啊!
怎樣讓孩子們知道母親的不易呢?
我建議搞個《我是怎樣長大的》徵文活動,讓孩子都去訪問自己的媽媽或關心過自己的人,讓他們從小知道,在他們的成長中,媽媽爸爸付出的心血,周圍人們給予的關心和愛。
一棵小樹的成長,離不開陽光和雨露,離不開土壤和養料。當它長成大樹,變成木材,建成高樓大廈時,就是最好的回報。
同樣,一個孩子的成長,也離不開媽媽爸爸和親人們的關懷和愛護,離不開老師、同學和許許多多人的教育和幫助。孩子要把這些愛牢牢地記在心中,好好學習,努力工作,長大以後用自己的行動去回報祖國的愛、人民的愛、親人的愛。
家長要讓孩子感受到母親和親人對他的關心、對他的愛,並且一點一滴地教他去回報別人。
孩子的正確思想是靠灌輸的,愛的種子是需要培育的。無情無義的孩子的出現,是對家長過度溺愛的報應。
孩子只要瞭解了媽媽的辛苦和不易,就一定會熱愛媽媽、回報媽媽的。
回報與酬謝不同。回報是一個人從內心裡感謝別人對自己的幫助,代表著一種深深的情誼;而酬謝,是一種還禮,一種答謝,多少摻雜了一些經濟的利益。
兒女和母親之間的感情是一種自然的、發自內心的親情。母親並不希冀什麼回報,而每個孝敬父母的孩子都知道回報,也都在默默地、自覺地回報。正是這種親情,維繫著每一個家庭,成為家庭幸福的凝聚力。
所以,一個家庭是不是幸福,並不在於錢的多少,而在於家庭成員之間親情的深淺,家庭凝聚力的大小。
一個母親,不必企盼子女當大官,發大財,只要你用人格的力量把孩子培養成人,你一定會有一個幸福的家。
4.大家為什麼愛呂鑫(1)
懂得回報的孩子值得疼,值得愛。
呂鑫,北京城一個普普通通女孩的名字,震撼了許許多多大人的心靈。
北京市官園小學10歲的呂鑫,有著特殊的身世。10年前,她剛剛出生幾天,就被生身父母拋棄了,扔在北京紫竹院公園的垃圾堆旁。清潔工人呂書泉清早打掃衛生時發現了她。這個小女嬰口吐白沫,雞胸,駝背,患有嚴重的佝僂病。呂書泉雙手捧起這個幼小的生命,把她抱回了家。
當時的呂書泉,因一次事故頭部受傷,已經從工廠病退到街道成為一名清潔工,每月收入很少。鄰居勸他不要收養這個孩子,不要給他那個已經很貧窮的家雪上加霜。可呂書泉不肯:“這是個生命呀,我一定要把她養大!”
為此,妻子和呂書泉離了婚。呂師傅每日省吃儉用,但他卻用工廠給他治病的2000元錢為女兒治好了病。
呂書泉靠清掃街巷得來的收入維持著父女倆整整10年的生活。小呂鑫沒有玩具,沒有新衣服,沒有糖果糕點,沒有零花錢,她的童年並沒有像她的名字中的三個“金”字堆砌起來的“鑫”那樣顯得富足並充滿耀眼的光彩。
但是,小呂鑫的童年卻不缺少快樂,是父親呂書泉的善良敦厚,使清貧的家充滿了溫馨。
呂鑫從小就知道,爸爸把全部的愛給了自己。她心疼爸爸,經常幫著爸爸清掃街巷、做家務。
但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1995年12月,呂鑫的爸爸得了重病,肚子脹得很大,腿腫得老粗,下不了地。呂鑫每天要照顧爸爸,這一切,呂鑫從來沒對任何人說過。
但呂鑫學習成績下降,引起老師的注意。老師來家訪了。
走進那間小平房,老師驚呆了。屋裡黑洞洞的,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一張雙人木床上沒有床單,只有一條破棉絮。
老師怎麼也不能相信,北京城裡竟然還有如此貧困的家庭,可愛的小呂鑫承受著這麼沉重的生活壓力。
學校決定免費為呂鑫提供午餐。呂鑫哭了:“我有飯吃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