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所謂有平常心,就是讓孩子快樂地成為自己。許多父母喜歡支配孩子,喜歡按照自己的願望支配孩子的未來,逼著孩子委屈地去做他沒有興趣的事情。這樣的結果只有兩個:一是使孩子成為只能順從地按照別人的意志辦事、缺少創造力的人;另一個是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與父母較勁兒,你讓他朝東,他偏要向西,事與願違,有的走向了期望的反面。
仔細想一想,古今中外成大事、立大業者,有幾個人是由父母安排的?馬寅初的父親給馬寅初安排的前途是當賬房先生,而馬寅初選擇的道路則是離開家鄉,到上海、天津,再到美國求學,拿回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土學位,後來成為著名的經濟學家。
有些事情的結果和你所想的相反,說怪也不怪。你想把孩子培養成“偉大”的人,但最可能的結果是孩子很平庸,連普通人也做不好;而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養孩子,也許經過或長或短的歷練,最後孩子真能成為一個“人物”。
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創造出平常之中的不平常。
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教育孩子的信念是……讓孩子快樂地一輩子“當自己”。他認為,父母並不是孩子本身,憑什麼替孩子決定前途?尤其是依從父母的意願而不是孩子內心的想法,這根本是“本末倒置”。他認為孩子的快樂是金錢買不到的,童年也不會重來,強迫孩子學習不喜歡的專案,那份痛苦會成為孩子心靈裡抹不去的陰影。對女兒的教養,蔡志忠先生採取的是順其自然、因材施教的辦法。他曾送給女兒一個這樣的小故事:
有一棵小番茄秧,人們告訴它,只要努力,就可以長得很高,結的果實像西瓜一樣大,味道像香瓜一樣甜,並且還會像蘋果一樣有營養。小番茄秧很努力地吸取養分,很賣力地做體操運動。結果,它的果實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最糟糕的是,現在小番茄秧不再認為自己是番茄秧,它甚至連一點兒自信心都沒有了。
蔡志忠說,他只要自己的女兒快樂地成為她自己,只要能夠健康地長大,別的什麼都不重要。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強迫他實現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標,不僅會讓孩子感覺到迷失,更會戕害他們的心靈,這實在是大錯特錯。
不要把你的願望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不要等著讓孩子來實現你自己的願望。尊重每個孩子的不同,讓孩子在規則中找到自己的路,留一個自由的空間,讓孩子盡情地成長,完全地自我發展。你的孩子並不是你,你可以給他愛,卻不能給他思想,因為他有他的思想。
2.丟掉反常心 找回正常心
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是有害的。
用反常的眼光看孩子,是當今父母普遍存在的問題。只要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就懷疑自己的孩子有毛病,有的家長甚至當著孩子的面說孩子有病,這本身就不正常。我們不該讓孩子的頭上從小就籠罩著“有病”的陰雲。
我想起一個外國男孩的事兒。他出生時就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後來爸爸媽媽告訴他,所有的人都是這樣,他們所以跑起來那麼自如,是下功夫練出來的。孩子的爸爸媽媽始終把孩子看成正常人,一樣讓他參加體育活動,一樣讓他去跑步……這個孩子雖然身體有殘疾,可心理一直很正常。經過刻苦鍛鍊,終於成為一名優秀的運動員。
這叫什麼?正資訊!對孩子來說,“有病”就是負資訊,“沒病”是正資訊。在正資訊中長大的殘疾孩子,肢體雖然不健全,但心理是健康的;可是在負資訊中長大的孩子,肢體雖然健全,可心理有病,總懷疑自己有病,時間一長,身體真會出毛病。
有位媽媽很不負責任,她的女兒一年級時成績較差,她十分焦急。一天老師對她說,你的孩子是弱智,送到弱智學校去吧!這位媽媽信以為真,沒有經過醫生鑑定,就把女兒送進了弱智學校。上六年級時,女兒參加全區弱智學生運動會,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結果一體檢,醫生說她是個完全正常的孩子,成績不算數。記者聞訊前來採訪這個“假弱智生”,問她這六年的感受。女孩說,剛剛來弱智學校的時候,覺得周圍的人說話走路都不正常,可沒過多久,周圍的人卻認為她“不正常”、“有病”。她也開始學著弱智生走路、說話的樣子,慢慢地,別人看她“正常”了,她就真的變成“弱智”了。
可以說,是環境改變了人,把正常人變成了不正常的人。
如果父母有了反常心理,總懷疑原本正常的孩子不正常,自己總是處在緊張、焦慮之中,這樣不僅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還會影響孩子的正常成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